回收舊電器的熱潮剛剛興起,結果那民生公司又開發出了回收舊衣服的新業務,據說是為了給大山裡的孩子送溫暖。
當然,這是劉夢玲她們理解的意思,魏民生雖然隱約感覺有些不妥,但仔細一想也差不多,只不過這溫暖是送到了另外一個世界而已。
舊衣服的回收全部是按照重量來回收,要求必須沒有大的破損,而且交過來的時候應該洗乾淨,這樣的衣服收購價格為三十元錢一斤。
那些破損嚴重的和沒有清洗的,就只能按照廢布料的價格來收購,價格要低得多,十元錢一斤的價格只有衣服價格的三分之一。
由於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手頭也有了餘錢,加之小區的生活與農村不一樣,大家對穿著雖然沒有強制性的要求,但實際上暗地裡互相之間還是有一些攀比的。
人活一世,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追求的就是個幸福感,這幸福感可不是隨處都可以買得到的,它必須要有所比較。
比不了家庭底子好的,還可以比那些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如果連那些能力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過得都遠比自己好,那肯定是沒有什麼幸福感的。
所以,優越感是幸福感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比較貫穿於吃、住、穿、用、行等一切生活之中。
尤其是整個社會的人都失去了人生的目標,對未來迷惘之後,這種無聊的攀比就顯得尤為重要,甚至成為一些人非常看重的東西。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人爭一口氣,說起來好聽,實際上也只能是在相同層次的人之間來爭這口氣。
如果對方有十幾個混社會的小弟,你一個人上去爭一口氣試試?
就連佛爭一柱香也只能在同級別的佛面前爭,都說萬物都有佛性,那印度更是處處有佛,你一個老鼠修成的佛也敢跟釋迦牟尼去爭香火,人家法眼一睜就能夠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凡世間最多的攀比實際上還是來自於那些相同層次的人之間,而且這種攀比還會傳染,很容易在大家無意識的交談中傳播開去,從而形成所謂的“潮流”。
但這潮流對於社會最底層的普通群眾來說,在能力範圍之內,最容易達到的應該就是穿著了。
這種攀比到了當下,甚至早已經超出穿著本身的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