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吐瓦魯海域根本找不到一片海拔高度超過十米的陸地,目前最高的地方,也只是特區剛修好主體工程的城市單元中那些樓房。
十五層的鋼結構房屋,最高處的海拔高度也只有五十米左右,這點落差和有限的面積,像抽水蓄能這樣利用重力實現的能量儲存方式,根本就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飛輪蓄能、熱蓄能和蓄電池蓄能等方式,其能量密度和可以做到的規模根本無法與抽水蓄能方式相比。
可以這麼說,目前已有的蓄能方式,在整個吐瓦魯海域,都沒有合適的條件。
曙光集團透過民生公司發出的蓄能工程需求,所有有興趣的公司,在瞭解到吐瓦魯特區的情況後,都只能選擇遺憾的離開。
因為,按照這樣的地理環境,他們根本就沒有修建一個大、中型蓄能電站的能力,甚至連修建一個小型蓄能電站都找不到足夠的條件。
但魏民生就不信這個邪,既然重力勢能的方式行不通,為什麼不可以利用浮力呢?
在這茫茫的大海之中,重力與浮力之間,除了力的方向相反之外,其他的性質幾乎是差不多的。
如果能夠想出一個辦法,把空氣搬運到海底並鎖定起來,在海水的壓力下,大海就是一個天然的壓力容器。
用的時候把壓縮空氣緩慢地釋放出來,透過氣動機帶動發電機,就可以實現穩定的電力輸出。
在這個過程中,用壓縮機把空氣壓至數百米的海底,從技術上來說並沒有什麼障礙。
難的是如何將這些壓縮空氣鎖定在海底,並在保證不發生洩漏的情況下,可控的實現壓縮空氣的釋放。
由於海水對導電金屬存在的電化學腐蝕性,一般的金屬容器肯定是不行的。
否則的話,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建成的蓄能裝置,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完全損壞,失去蓄能的作用。
除了金屬之外,橡膠或塑膠製品也可以做到密封空氣的作用。
可這些材料自身的強度和重量,根本擔當不起在海底鎖住壓縮空氣的重任,一充氣可能就從海底浮起來了。
而且,上百米的海底,乒乓球大小的一個氣泡,上升到海面的時候,體積至少會增長十倍以上。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塑膠或橡膠容器肯定會被撐爆。
如果解決不了這個蓄能的問題,吐瓦魯特區就只能採用蓄電池加UPS不間斷電源這種分散式的蓄能方式,來儲存這些不穩定的能源。
可蓄電池的使用壽命和可能對環境造成的汙染,顯然並不是希望之城理想的選擇。
魏民生髮布了測量任務,在吐瓦魯周圍海域探測了一圈,發現周圍的大陸架大部分的深度在七、八十米,距離吐瓦魯群島稍遠的地方,那些低窪地帶的深度有兩、三百米。
在海底七、八十米的地方,水壓相當於七、八個大氣壓。
而這樣大的壓強,只需要稍作調整處理,就可以直接驅動氣動機工作。
這樣大的壓強,產生的壓縮空氣壓力,比普通的蒸汽透平機的工作壓力都要高。
而兩、三百米的深度,壓強達到了二、三十個大氣壓,這樣的氣壓,完全可以驅動大型的透平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