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
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這種觀點中是建國以後,老中醫為了表明中醫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特徵而註釋的。
實際上,關於五行有很多觀點,甚至連這種學說的起源都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說法。
最流行的觀點出自《尚書?洪範》,其中認為人們將自然界中具有類似屬性的事物抽象概括,歸入五行,再用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來解釋事物的變化。
另一種觀點認為五行源自河圖、洛書中的天地生成數口訣:‘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則對五行學說的起源認為:‘東方生風,風生木’;‘南方生熱,熱生火’,‘中央生溼,溼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方位之氣產生五行。
還有觀點認為五行與《易經》的陰陽學說有關,這點我也非常認可,因為在說到五行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需要與陰陽學說相結合才能夠進行闡述的。
五行學說中最重要的思想是生克關係,相生指的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指的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所謂的生克實際上指的是兩種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生者,是對其有利的,克者,是對其有弊的。
這利與弊實質上就是陰陽學說裡的陰陽,所以,陰陽五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陰陽,五行就沒有任何意義。
我認為,五行最初應該是來自於鄒衍對‘六親’的理解,因為五行主要探討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元素之間的生克關係,這與‘六親’之間的關係有著驚人的巧合。
‘六親’以前是指自己、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子孫,如果以自己為參照物,在這‘六親’中,生我者父母,我生者子孫,夫妻同命。
假如把自己看作火,那麼父母就是木,因為木生火;子孫為土,因為火生土。
兄弟、姐妹中,天然就有一種競爭的關係,這種競爭關係對自己來說是不好的,所以可以看成是相剋。
兄弟姐妹中能夠壓制自己的,就被稱為克己,兄弟姐妹中自己能壓制的,就被稱為我克。
同樣把自己看作是火,那麼克我者為水,因為水克火;我克者為金,因為火克金。
如果把這種關係發散出去,套用到世界上其它的事物之上,並用其規律來分析相關事物對它的影響,這就是現在的五行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