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掌櫃的擔憂並不是沒有根據的,十多年經商過程中的動盪經歷讓他與具有了普通人所不具有的敏感性。
十年間,糧食的價格總是隨著供需關係的不平衡而發生急劇的波動,最誇張的時候,糧食的價格可以半月之內上漲數倍。
這樣大的價格波動,同時也引起了銅錢、白銀和黃金這些東西價值的下降。
衣服可以不買,房屋可以不修,但糧食卻是萬萬不能沒有。
連大家公認最保值的黃金白銀都可能受到影響,你這紙張印製的錢幣又有什麼底氣敢說保證一華夏幣兌換一斤大米的話。
錢江回憶了一下自己在華夏國裡的所見所聞,然後平靜地對劉掌櫃說:“劉叔,雖然在這動盪的年代,錢幣的價值波動很大,但華夏國的華夏幣卻是一個例外。
因為他是按照一華夏幣兌換一斤大米的標準來設定的,而且他們這大米可不會像朝廷的俸祿一樣摻了一些沙石,那可全部都是上好的精米。
所以,如果只論保值的話,摺合成華夏幣是目前最穩妥的方式,亂世中什麼都沒有糧食來得實在。”
劉掌櫃說:“少爺,我們的資產相對而言也不算什麼。
我只是擔心,隨著今後越來越多的大家世族的加入,這華夏國到哪裡去找那麼多的糧食來進行相應的兌換?
如果到時候華夏國無力將這些華夏幣全部兌換成大米的時候,就意味著那些沒有兌換的資產會造成大量的損失。
到時候這華夏幣吃又不能吃,用又沒什麼用,就是廢紙一張啊。”
活動房裡的空間本來就不大,他們的對話雖然小聲,但還是一字不漏地聽在了那個辦事員的耳朵裡。
對於劉掌櫃的擔憂,那辦事員只是笑了笑,說:“掌櫃的說得不錯,我也聽說過一些風聲,這華夏幣的確不會一直保持一華夏幣兌換一斤大米的比例。”
劉掌櫃得意地說:“你聽,我就說嘛,還是折算成黃金白銀要保值得多。”
可那辦事員接著說出的話卻讓劉掌櫃感到不可思議。
“因為到時候我們自己種的糧食收穫之後,大米的價格只會下降,絕對保證不了一斤大米能夠賣出一元華夏幣的價格。”
這是什麼意思,難道今後的糧食價格還會下降嗎?
這華夏國究竟有什麼樣的底氣敢說這樣的話?
看到那辦事員笑而不語,錢江說:“我在山莊學習的時候,聽說過一些傳言。
去年華夏國在後山栽種了五百多畝的高產小麥,按照電教室裡的公開資料記載,這種高產小麥的產量可以達到上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