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一臺舊電腦,應該算是少產生一臺電子垃圾吧……”
魏民生聽到陳小華的嘀咕,笑了笑說:“如果我們不讓這些舊電腦發揮餘熱,是不是還得給那些孩子買一臺新的電腦呢。
這舊電腦還在那裡,又增加了一臺新的電腦,這新的電腦也會過時,到時候不是就會產生兩臺電子垃圾了嗎?
我們這樣做,把本來就變成了垃圾的電腦用來滿足了一些人的需求,來回之間是不是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電子垃圾的產生了呢?”
魏民生這一解釋,大家恍然大悟,對啊,這個世界上很多的東西都是這個道理,需求是一定的,但生產廠家追逐利潤的動力是無限的。
為什麼那個全球最大的晶片生產商被戲稱為“牙膏廠”,就是因為本來就能夠生產出效能更強大、功耗更低的產品,但為了營造一種你現在的機器已經過時的氣氛,故意推出一些效能提升有限的產品。
而且偶爾還透過小道訊息透露出一點自己的小委屈,這不是我不願意將效能一次性提升到位,而是那個小弟確實不怎麼樣,我萬一不小心把他逼死了,那反壟斷的大劍就得砍到我們頭上……
在這個個人計算機效能需求已經過剩的時代,一年只推出一個新產品和一年推出十二個新產品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一年只推出一個新產品,哪怕效能確實提升很多,但大家會想,我現在用的這臺電腦只是比最先進的電腦差一代而已,還可以將就用用。
而一年推出十二個新產品的話,大家會想,我靠,這破機器已經比最先進的電腦差了這麼多。
再加上經銷商和維護人員有意無意的引導,自己都覺得這機器實在是該換了。
這樣一來,生產商和經銷商都皆大歡喜,因為這樣就無形中把一個固定需求的蛋糕做大了。
三四年才有的換代頻率被壓縮成一兩年,增大了幾乎一倍的更新換代需求量。
可大家為什麼就不明白呢?這電子產品與汽車等機械裝置是不一樣的,機械會有磨損,而電子產品則不存在這個問題,絕大多數電子原件的使用壽命在十萬小時以上。
在所有的電子產品中,只有電池這個東西存在明顯的效能衰減,其它的大部分東西只要沒有壞,就不會影響效能。
只要大家注意一些國外影視片中的細節就會發現,那些普通家庭中使用的一些電子產品,實際上已經是好多年之前的產品了,因為他們的消費更加理性,並不存在國人這種好面子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