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養業的基建工作安排下去後,王管家找到魏民生,對他說:“主人,由於修建廣場的時候用了大量的石頭,以前找的那一個採石場的石頭已經採得差不多了,但修路的過程中還需要大量的石材。我們在四周也找了一下,有一座小山的石材不錯,就是離山莊較遠。找王武安拉了兩根線路過去,但那些電動工具始終發不了力,後來王武安說是距離太遠造成電壓不夠,所以這些電動工具就執行得不正常。但他們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來找您了。”
魏民生想了一下,現在有兩個方案擺在自己面前:一是把高壓線路延伸到那個採石場去,然後增加一個變壓器,把電壓降到220V專門對採石場供電;二是在採石場單獨安裝一套發電機組,負責採石場的用電需求。
第一種方案需要架設高壓線路,還要單獨添置變壓器,在這自己無法完全掌控的區域,線路透過的地方無法保障絕對的安全,雖然可以充分利用發電基地產生的電力資源,但後期線路的防護成本過高。
第二種方案雖然初期投入較大,而且產氣發電裝置也需要專人管理,但裝置較為集中,便於安全防護。
經過短暫的思考,魏民生還是決定採用第二種方案,畢竟自己有限的人手還是不要浪費在那些無謂的防護工作上了。
魏民生跟著王管家和幾個村民來到那個石頭山,移了一個空餘的活動房在山腰的一個平地上。活動房內安裝燃氣發電機組,在活動房旁邊建了一個小型的彩鋼大棚,用於安裝秸稈氣化裝置和晚上存放採石場的相關工具。
在這個小型發電站的周圍,立了一圈水泥杆子,透過水泥杆子上安裝的瓷瓶拉了一圈電網。唯一可以出入的地方是一個鐵絲網門,也是懸空通電的。
電網的通斷電由遙控開關控制的繼電器來控制,為了確保不出故障,這樣的遙控開關串聯了兩個,防止一個開關出問題無法關電網的時候可以使用另一個開關進行斷電。
為了確保安全,電網上並聯了幾個很小的指示燈,通電的時候燈亮,提醒相關人員防止觸電。
因為這個發電站設定了電網,工作環境的危險係數更高,所以只有讓王武安帶一個村民,兩個人負責這個發電設施的運轉。
由於修路需要的是大量的片石,而且有些裝置放在外面始終感覺不太安全,所以就沒有使用條石切割機等機械裝置,把山頂的浮土清除後,直接用鐵錘、鐵釺、鐵鑿和電鎬從山頂開始石材的開採。
大塊的石材從山頂滾下來,與山下的石材相碰撞,得到較小塊的石材。如果還是太大塊不符合鋪路的要求,就用電鎬再次進行破碎。
為了便於片石的運輸,魏民生又購買了幾十輛手推車,以一輛手推車一天兩元華夏幣的租金租給單元帶領的那些官兵,大大地提高了採石和運輸的工作效率。
單元他們也嚐到了工具帶來的好處,把採石、運輸和鋪路進行了分工,各人專注於一件事情,工作效率提升相當明顯,這條路的路基以每天200米的速度在向著秭歸城延伸。
路基兩邊的排水溝工程也包給了單元他們,水溝有60厘米寬,50厘米深,下面鋪的是水泥預製板,兩邊用合適的片石和水泥砌成,與路面相平。
這水溝一元華夏幣一米,只要石材跟得上,一個人一天修十米都是輕輕鬆鬆的,可把單元他們高興慘了。
看到已經修好的幾公里路基,現在山莊裡的電力資源已經不缺了,魏民生覺得應該慢慢地把路面鋪好了。
畢竟這是一條新開的路,路基肯定會出現一些沉降,影響路面的平整,這也是魏民生沒有一開始就上水泥路或瀝青路的原因。等路修好以後,車輛在上面多跑一段時間,把所有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都找出來,對存在沉降的路基進行加固後再鋪水泥路或瀝青路。
所以現在魏民生決定鋪的路面叫泥結片石路,在泥漿上用打碎的小鵝卵石鋪上一層,泥漿乾燥後可以把小碎石凝結固定在路面上,防止碎石亂飛。相對固定的碎石路面可以減少車輛進行中的阻力,也提升了路面的強度,防止車輛陷入泥土之中。這種路面維護簡單,是現有條件下魏民生的最好選擇。
為了得到破碎的鵝卵石,魏民生又去買了一臺可用於鵝卵石破碎的顎式破碎機,功率11KW,最大進料直徑20CM,每小時可生產5至10個立方的碎石。
機器安裝的時候,單元他們還來看了一下熱鬧,只見合上電閘後,兩個飛輪帶動顎板不停地開合,拳頭大的鵝卵石扔進進料口,眨眼間就被碎成小石塊從出料口落入下面的手推車之中。
單元也好奇地扔了一塊比拳頭還大的鵝卵石進去,那麼大的鵝卵石好像一點都不費勁就被打成了碎石,看得單元他們脖子陣陣發涼,這要是把人扔進去,真的就只有成渣的份了。
破碎機不知疲倦地執行著,四個人投料都有些跟不上,還要把碎石運到路面上去,這人手是真的不夠啊。
萬般無奈之下,王管家只好把這些工作都包給了單元他們這些官兵。
單元扳著指頭算了一下,光是現在手上的工作要做完起碼都要到明年去了,還有刨樹根的事沒有動,照這樣下去,只要把華夏山莊這棵大樹靠牢實,那點兵餉就是可有可無的了,前一個月時間,大家就背了兩萬多斤糧食回去,吃都吃不完了。
縣令李嚴雖然沒有說什麼,但可以看得出來,那一幫官員其實也很眼紅,但因為身份的原因,又放不下架子。下個月的收入應該更高,看樣子應該跟管家商量一下,把工資折算成華夏幣算了,不然這樣每天都背近千斤糧食回去,太刺激人了不是。
單元直到現在想起來都有些不可思議,以前自己的這些手下,過的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日子,做點事情都是拖拖拉拉的,總想著少做一些事。現在給這華夏山莊做事,個個回去後都累得不想動,但只要一到工地上,就又變得生龍活虎的。
尤其是每天揹著糧食回城的時候,腰板挺得那個直啊,守在家裡的弟兄夥只要看到這些幹活的揹著糧食回來了,老遠就迎出來,幫忙把糧食接過去,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這人啊,一旦生活有了希望,能夠預見到自己的日子會一天比一天好,自己的付出能夠正大光明地獲得報酬,有了存在感,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