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林出了一會兒神,然後對劉老木匠說:“劉師傅,我們還是加快乾活吧,不然晚上真的要沒地方睡了。”
王文林從工具箱裡拿出了鐵錘和鐵釘,讓村民們撿一些邊角餘料,先把那些樹樁的高度釘成同樣的高度。然後把樹稍部分鋸出的方木在樹樁上釘出一個水平的方框,方框上面用方正的木板整整齊齊地鋪了一層。
然後又用方木做成牆壁的框架,把周圍也用木板釘了一圈,只剩下了門和窗子的位置。
有了木板和方木,屋頂的斜面做起來也一點都不復雜。
房頂做好以後,劉老木匠指揮著其他木匠趕快找些茅草,準備鋪在房頂上防雨,結果被王文林制止了。
在劉老木匠疑惑的眼神中,王文林讓村民們抬出了幾卷黑糊糊的東西,讓人鋪在房頂上。
劉老木匠又問王文林這是什麼東西,王文林說:“這東西主人叫它石油瀝青油氈,說是用它蓋的屋頂不容易漏雨。”
本來這油氈的接縫處按照施工要求是需要刷一層冷底子油的,但這木屋頂是做成斜面的,而且整體還是比較平整,一般是不容易漏雨的,所以就把這道工序省了。
為了防止鋪在斜屋頂上的油氈被大風颳走,王文林又用木條把油氈的接縫處釘實,進一步防止了雨水從油氈的接縫處漏到屋裡。
魏民生給王文林說,這樹屋算是臨時過渡用的房屋,所以不用修多結實,先用上一段時間,等明年就會換成活動房或瓦房。
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王文林才會跟這些木匠打賭,只用四個時辰就可以修好供二十多人休息的樹屋。
在木工臺鋸的幫助下,加上鋼製的合頁,做這門窗簡直是太方便了。
樹屋修好後,王文林利用剩下的方木,安排其它木匠順著樹屋的牆壁釘了兩排兩米多寬的框架,轉角接頭處都用角鐵進行了加固。
臨時用房嘛,臨時用一下就行,搞那麼結實也沒有什麼用,到時拆除時還更費力。
至於如何發揮木匠們的聰明才智,把卯榫結構發揚光大,那是王文林他們的事,魏民生才不會去想那麼多,自己只需要提供相關資料就可以了。
木匠這個偉大的事業,還是交給王文林和小寶他們吧,魏民生還有更多的事要做,城市建設,可不只有木匠。
做好的框架上釘一層木板,就是兩個大通鋪,住上二十多個人一點兒都不覺得擁擠。
由於木板是新砍的樹木,魏民生擔心人睡在上面受了溼,就用塑膠大棚剩下的塑膠布先墊了一下。
魏民生給每個人發了一床墊棉絮、一床被單、厚薄兩床蓋棉被和一頂單人蚊帳,還有木工用的手工工具一人發了一套,並告訴這些村民,給山莊做滿一年時間的木匠,這套手工工具就送給他們了。
鋪上魏民生買來的涼蓆,在這六月的天氣裡,住在樹蔭之下,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二十多個木匠那是身心皆涼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