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春來回在書房渡著步,他得想辦法解決兒子的事情,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他龍春家大業大又如何?養了子卻育不好子不是一樣諷刺他的人生嗎?天榮現在這樣的發展趨勢確實是讓人看不到希望的,要想什麼辦法才能真正改變這個現狀呢?前人強不如後人強,每一代人都是這樣寄希望自己的後代的,可是他卻覺得遙遙無期無盡頭,對天榮的期盼是一天天在減弱,不敢抱有任何幻想,他龍春培養不出好的後代那就是說是他人生的極大敗筆,他自己顏面無光不說,怎麼向龍家的列祖列宗交代?不能再這般放任下去了,一定要想出行之有效的辦法才是!
“龍先生,老太太說您多少都要吃點飯,所以我按照她的吩咐給您盛了一碗煲湯和一些飯菜過來,您儘快吃,等會我過來收拾,別讓飯菜都涼了。”吳媽端進來一個盤子,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食品,很豐富。
“我不想吃,你不用送進來。”龍春煩躁地示意吳媽。
“老太太說,人是鐵飯是鋼,吃飯是天大的事,您多少吃點,一晚上時間還是蠻久的。”吳媽瞭解這個家庭的一切,看到龍春這個做父親的無奈之舉,心裡陰白得很,但是又不便出言干擾,只好默默地盡著自己一份職責,用自己的方式關心著老闆。
“好了,知道了,你放下吧。”龍春從來都不逆老太太的意,為免她們擔心,他示意吳媽出去。
吳媽輕輕地放下餐盤就出去了。
打破舒適狀態!是不是會讓人有所省唔?現在龍家的條件就是如此舒適:在外,有龍家的臉面撐著,他龍春在衡州城是家喻戶曉響噹噹的人物,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提到龍家,人們都是羨慕的神情;在內,有老太太的溺愛、太太的小資情調呵護、還有吳媽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心,這個天榮簡直就是住在蜜罐裡,這樣的情形,與《紅樓夢》裡面的賈寶玉有什麼區別?天榮的放肆、任性、不思進取、胡作非為不就是每一個環節都有保護傘、都有護城河嗎?要是把這一切都打破,讓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依靠和優越感,那他是不是就會懂得有所收斂、有所顧忌、有所害怕了?常言道:苦難使人成長,沒有經歷過風雨的人生哪會懂得珍惜?
歷史中的曾國藩曾在家訓中說到:“窮”是“善身”之道,他在寫給大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古時的能人治家育子尚如此,他龍春還算不上是多麼有出息有能耐之人,為什麼不效仿曾國藩之理念培養孩子呢?
龍春恍然大悟覺得自己找到了教育天榮的方式,學古借今就是最好的教育,他下一步的任務就是儘快去找一個管理嚴格、教育有方的寄宿學校,把天榮送進去,他自己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就讓有能力有方法的別人去教,儘早離開家裡這個溫柔鄉,讓成長中的孩子儘量不要過早消耗父母的成功紅利,只有這樣,天榮才可能真正理解人生成長的煩惱,才可能與同時代孩子共成長,才可能成為龍家未來的頂樑柱。。
龍春長長地噓了一口氣,端過餐盤,大口地吃起飯來,他想,既然老太太吩咐把飯都送進書房了,他還是得聽老母親的話,做一個什麼時候都順老人的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