麴義對此似是毫不在意,頗為灑脫的說著:“恨就恨吧,末將寧願他們平日裡多流血,哪怕賒些肋骨,也比以後在戰場上丟了性命要強。”
這番話語,不禁有些令人肅然起敬。也使得不少青年將軍,從他的身上,看到了一個將軍應有的風範。
“麴義,我今天才發現,其實你也沒有想象中的那般可惡。”曹雋咧開嘴,同這位起初看不順眼的袁軍降將笑了起來。
“這個方法,或許值得推廣。”
呂布沉思說著。
往年的新兵訓練,士兵們大都是在營地裡聽從施令官的命令,彷彿木偶般進行簡單的刺扎勾攔,以及佈陣演練。
在上戰場之前,由於許多新兵士卒沒有經歷過血與火的考驗。以至於很多人第一次上戰場,手裡握著兵器,卻一個勁兒的畏首畏尾,心中帶有極為濃烈的恐懼。
就拿當年的蛾賊來說,人數雖號稱百萬,然則多為半道混進來的平民,就與新兵無二。
真正有作戰經驗的將士,僅僅不到一成。
這也是黃巾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數量固然能夠起到振奮士氣的作用,但最終決定戰場勝負的關鍵,還是彼此之間的戰鬥力。孫子兵法中提到的‘兵在精而不在多’,便是這個道理。
觀看完場中士卒的搏鬥,呂布也深深感受到了士卒們身上散發出的那股子熱血。
受傷倒地計程車卒全被抬了下去,進行休養。
麴義陪同在呂布身旁,負責引路和作答。
當呂布問及河北勁弩時,麴義命人取來一張弩弓,就結構和使用方法,進行了簡單概述。
弩的結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臂、弓、機。“臂”一般為木製;“弓”橫於臂前部;“機”裝在臂偏後的地方。
弩最重要的部分是“機”,弩機一般為銅製,裝在弩郭內;前方是用於掛弦的“牙”,“牙”後連有“望山”,刻有刻度,便於按目標距離調整弩發射的角度,提高射擊的命中率。在銅郭的下方有“懸刀“(扳機),用於發射箭矢。
在使用弩進行攻擊時,須先張開弦,將其持於弩機的“牙“上,將箭矢裝於“臂“上的箭槽內,透過“望山“進行瞄準後,扳動“懸刀“使“牙“下縮,弦脫鉤,利用張開的弓弦急速回彈形成的動能,高速將箭射出。
說著,麴義令人在百步之外豎起箭靶。
隨後他接過親兵遞來的弩箭,安裝在弩機裡。
肉眼透過‘望山’瞄了瞄,調整好發射角度,在他輕輕釦動扳機的瞬間,弩機中的利箭,猛地激射而出。
咚~
正中靶心!
這種透過高速激射而帶來的命中效果,極具視覺衝擊。
“爹爹,這個好玩兒,我也要試試!”
小鈴鐺的眼眸中流光溢彩,拉拽著父親衣角,很是興奮的說了起來。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