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策不置可否。
“那先生可知道,光洛陽城內的百姓就有二三十萬之數,捎上他們,會嚴重影響隊伍的行進速度,五六天都未必能夠抵達函谷關內。”
並非呂布冷血,而是董卓一旦追上來,他要護駕天子,又要保護百官,實在無力再派人去護這些百姓周全。
“將軍,如果將百姓留在城中。董卓回來,不見了天子百官,以他的暴戾稟性,未必幹不出屠城的事來。”
戲策說起這話的時候,面有凝色,呂布還沒意識到人口的重要性,他的目光顯然更為長遠:“自古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江山社稷雖眾,卻要以百姓為基。”
呂布轉念一想,的確也是,董卓兇戾嗜殺,尤其是當上太師之後,根本容不得別人的半點忤逆。
如果回來找不到呂布,必定會把怒氣洩到這些無辜的百姓身上。
董卓可不講究寬宏仁厚,他素來都是鐵血手腕,百姓於他而言,如同路旁隨意踐踏的野草。
呂布做出了讓步,“先生說的不無道理,好吧……攻佔洛陽之後,我會派人在城中昭告百姓,給他們一個時辰的時間收拾,願意跟我們走的就走,不願走的,也不強求。”
畢竟會有很多人捨不得故土,不願背井離鄉;或是一些祖業留在洛陽計程車族,肯定也不會離去。
還會有一小撮人,動董卓抱有幻想,心存僥倖。
戲策此番要求,除了想救這些百姓之外,還帶有極大的功利性。他很清楚,倘若能將洛陽百姓帶入關中,不僅能給天下人做出一個表率,還會給呂布帶來大量仁義的名聲。
即便這些百姓全都死於途中,天下人也只會怨恨董卓,口誅筆伐,怪不得呂布。
百利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
這便是戲策所設想的全部。
夕陽落坡,黃昏遠去。
洛陽城北的郊外,傳來轟隆隆的馬蹄聲響。
城樓上計程車卒望見這邊如此大的動靜,趕忙跑去通知了守城的將軍。
高順在城外駐足,說是奉了董卓之命前來,讓守將的將軍開啟城門,放他們進來。
守城的將軍不知其中真假,亦是不敢貿然開城,差人去飛速稟報李儒。
李儒聽聞之後,他和董卓每天都有書信往來,從沒聽說有派兵駐進洛陽的事情。放下手頭事務,李儒趕來北邊城門檢視究竟。
到了城樓,李儒往下張望。
董卓手下但凡稍有名氣的將領,李儒皆是認得,他反覆打量了高順許久,腦海裡沒有絲毫印象,也確定了董卓麾下從沒有過這麼一號人物。
“你究竟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