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知勤和知善攜家帶口的回來了。
春陽看到這姐妹倆很是驚喜,拉著知勤知善的手問道:“你們怎麼一塊兒回來了?上哪兒整的車?我還說讓知恩去火車站接你們呢。”
知勤知善都在首都讀的大學,還一起讀了研究生,畢業之後又都留在京都工作。這麼些年,這倆小姐妹似乎就沒分開過。
知勤的丈夫是知善的同事,知善的丈夫是知勤大學本科時候的同學,倆人跟擰麻花似的,這輩子是擰不開了。
她們兩人各有一個孩子,巧的很,都是女兒,還是同年生的,自小就玩在一塊兒。
知恩把兩個妹夫和兩個孩子迎進屋裡暖和,春陽就和知勤知善坐在外屋地的小馬紮上聊天說話。
知善告訴春陽他們的車是在濱江租的,也不多貴,最主要是方便,以後他們回來就不用麻煩知恩特意去接他們了。
春陽挺不服老的,智慧手機玩兒的很溜,小年輕愛刷的小影片她沒事兒也刷一刷,微博、B站啥的她也玩兒,奈何一直生活在鄉下,接觸的新事物有限,很多外頭年輕人習以為常的事兒在她這裡還挺陌生呢。
就比如這個租車。
春陽感慨道:“不服老是不行了!年紀越大啊,走的就越慢,已經追不上國家發展的速度了。”
知恩出來燒水泡茶正好聽到這一句,笑著接道:“早就追不上了!你啊,也別想著追了,消消停停的幹到退休,咱倆也整個房車出去旅遊。”
說到退休,春陽又忍不住嘆了口氣。
“怎麼了嫂子,工作不順?”知勤關切的問道。
春陽搖頭,解釋道:“頭兩年我還以為能在大河中學幹到退休呢,現在看來啊,我得在鎮上的中學退休了。”
為啥這樣說呢?
自打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大河鄉各村屯出生的孩子越來越少,學校的學生自然也就越來越少。
從零幾年開始,又有不少條件好的人家將家中獨苗送到雲河的中學讀書,這樣一來大河中學的學生就更少了。
今年九月,大河中學的初一年級只有不到二十個學生!
上面考慮到大河中學的具體情況,準備將大河中學併入松來鎮第二中學。
說是考慮,其實一些事情已經在準備中,估摸著明年後年就能實施。
並校對學生來說是好事,畢竟松來二中的硬體條件是大河中學沒辦法比的,再加上兩所學校都十分過硬的教師隊伍,強強聯合,學生受益更多。
春陽就是捨不得大河中學。
她在大河中學幹了二十多年,把原先每年中考就能有一兩個考上高中的學校帶成一年有二三十人甚至更多的學生能考上高中的模樣,付出實在太多。
“嫂子,要我說你也別難受,甭管在哪不都是教書麼,甭管是大河還是松來,只要能把學生教出去就行。”知勤勸道。
知勤說的沒錯,在哪兒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學生教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