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十三年的大宋,充滿了積極向上。
經濟文化科技全面發展。
教育普及率也慢慢提上來,並且正式開始三年義務教育。
這一個提議是在慶曆十三年年底,趙駿於崇政殿常例會議上跟趙禎做出的提案。
希望開始六年義務教育。
他認為,現在已經是開展小學義務教育的最佳時期。
首先是國內經濟發展迅猛。
在景佑年間,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僅僅不過四五億貫,稅收也才七八千萬貫。
並且大部分稅收都要負擔沉重的軍費,根本難以發展教育。
但隨著這些年改革效果愈發顯著,國家的財富以及生產力翻了數倍不止,年財政收入達到了五億餘貫。
雖說財政收入越高,需要花的錢反而越多,比如前些年就定下地修復北平城的問題。
還有各地鐵路網的修建,科技方向的投入以及水電站工程建設等等。
不過教育是基石,再窮不能窮教育。
因此縱使各方面都要花錢,一旦開放義務教育,勢必會大量增加財政支出,也得把這個錢花下去。
否則拖得太久,只會讓教育越來越落後,拖慢國家的發展速度。
其次就是教育程序問題。
由於全國的小學初中高中以及大學體系教育雖然已經完善,但學費高昂,能上得起學的只能是小康家庭往上走。
大宋現在確實富裕,可並不是說全面富裕,而是指大部分人都已經解決溫飽問題,不至於再像以前任何一個朝代那樣,為食物而擔憂。
可廣大的農民階級當中,由於糧食價格並不高,單純種地只能保證餓不死,不可能完成脫貧致富。
所以大宋的絕大多數底層百姓生活談不上有多舒適。
每年解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剩那麼幾貫錢就算不錯了,還得添置點衣裳、傢俱,想要供孩子讀完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難度非常大。
然而大宋現在的國家情況又屬於一個急需要大量教育人才的情況,各地工廠到處在建,工人也需要文化水平。
眼下各地工廠工人不識字的大有人才,很多人連小學文化都沒有,缺乏工業研發能力。
還有科研技術與科學理論也需要不斷創新。
科學界或許存在那麼一兩個人就能讓科學發展飛速提升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