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上旬,宋軍一路勢如破竹,僅僅花了幾天時間,在諒山關外佈置炮兵陣地,將越軍轟得一敗塗地。
之後宋軍佔據諒州城,集結主力約四萬餘眾,浩浩蕩蕩,再次南下,直取支稜關。
此時李佛瑪收攏了郭盛溢的潰卒,屯兵約八萬餘眾把守關隘。
支稜關談不上高聳入雲,卻極為險要,處於兩山夾縫之間,看地形的話,頗有點類似於我國的著名關隘婁山關。
一眼看不到盡頭的山巒層巒疊嶂,滿山原本翠綠幾近黑綠的顏色,到如今也愈發的黃褐交接,落葉紛飛,將本就不太寬敞的道路鋪滿。
大宋的斥候軍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落葉當中,兩側深山老林裡不時傳來各種各樣的鳥叫、哨聲,提醒著他們,附近沒有敵人。
這些斥候軍都是狄青挑選最精銳的少數民族部隊,負責前方的偵查和預警工作。
其實古時候越南北面,也就是紅河三角洲地區的民族成分並不複雜,主要由西南地區的壯瑤苗漢等民族組成。
他們擅長山林作戰,但狄青徵召的廣西少數民族部隊跟他們同出一源,一樣擅長山林作戰。雙方可謂是針尖對麥芒,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交戰。
有他們的幫助,越軍在道路上挖的陷阱,在山林里布置的埋伏,藏匿在附近的偵查崗哨,幾乎都被輕而易舉地掃蕩一空。
此刻狄青坐鎮於中軍,中軍的隊伍由七千火槍兵組成,大炮還在後方,由儂智高押送著過來。
沒辦法。
相比於火槍,動則數百公斤乃至上千公斤的大炮還是機動性太差,特別是這樣的叢林山區作戰,只能一步步挪動。
狄青坐在馬上搖搖晃晃地前行著,今日已經是行軍的第二十一天,距離支稜關不過十餘里地。
他四處觀望著山勢,尋找合適的大炮安裝地點,準備再次炮轟越軍雄關。
過了十多分鐘之後,探馬來報,先鋒軍已經抵達了關外。
狄青隨即下令在關外開始安營紮寨。
沒過多久,火器軍也抵達了關外,與前面的先鋒軍匯合到了一起。
由於民夫和炮兵都在後方,目前的軍隊都是少數民族部隊以及火器軍,因此由火器軍在營外列陣警惕,少數民族部隊則開始砍伐樹木,建造營壘。
狄青四處檢視地勢,他們所處的位置是在兩山之間的山坳當中。支稜關古道雖狹窄,卻也不是那種山道不過數米的絕道。
東西兩山之間,多有斜坡、草地、樹林,能安營紮寨的地方還是不少,只需要把野草蓬蒿除去即可。
但正值入秋,秋葉紛飛,想要清理處大片空地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立即清出一片空地。”
“先安排各部士兵輪流前往斥候找到的山泉補充消耗的水壺。”
“無需挖建壕溝,先把柵欄和帳篷立起來。”
“生火造飯時小心些,雖然此地幾乎難以生出大火,但也要小心火藥被點燃。”
“今晚上先正常入營,各部安排好崗哨,不要讓敵人有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