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什麼武德充沛,哪有他趙家的天下重要?
五代十國時期,各路武將掌握兵權之後,紛紛噬主篡位的例子可離得不遠呢。
就連趙匡胤本人都是這麼起家的,一出陳橋兵變欺負孤兒寡母奪了後周。跟自己的江山被人家篡了相比,就算打輸了又怎麼樣?
反正西夏和遼國也打不進來,大不了花錢買平安嘛。
趙駿的民族應該有尚武精神的言論放在後世那肯定是沒錯的,但放在大宋?
呵呵,暴論罷了。
“那讓范仲淹去西北?”
趙禎又道。
呂夷簡臉上面無表情,心中暗喜,拱手說道:“官家英明。”
趙禎做了這個決定,倒也沒有立即行動,而是又回到了屋內,聽趙駿說起定川寨之戰的前因後果。
總的來說,因宋軍情報落後,對敵人輕視,加上高層搖擺不定,指揮失調等等問題,造成了下層執行力混亂,最終被李元昊三次伏擊,三次慘敗。
這三次大敗導致宋軍在西北的戰鬥力嚴重下滑,對本來就已經出現赤字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讓大宋已經無力再主動進攻西夏。
西夏方面國力太弱,雖然戰鬥力比較強,三戰三勝,但幾次小規模戰役中還是吃癟,如金湯城之戰中狄青大勝。
所以雙方互相糾纏了幾年,誰也奈何不了誰的情況下,自然也就只能互相捏著鼻子認下了對方。
而有了趙駿幫忙總結原因,趙禎和他的宰相團隊就有了計劃。
他們想把李元昊扼殺於萌芽之中。
針對指揮失度的問題,讓范仲淹一個人當主官,全權負責西北戰事。還有武備鬆弛、民生凋敝等等情況,也讓范仲淹去訓練軍隊,改善民生。
至於宋朝內部情報都快變成篩子這事,他們也打算等正式給范仲淹下達經略陝西路的任命之前,進行全方面部署。
比如可以故意給李元昊提供一些假情報,同時告訴范仲淹,李元昊會故意把一些西夏番部送來投降做內應的事情,讓他小心應對,千萬不要中計等等。
按照趙駿的意思,與西夏之間的戰爭還要過兩年才會開啟,只要范仲淹在這兩年裡經略得當,說不好就能挽回敗局,甚至大敗李元昊,讓李元昊重新俯首稱臣,不敢再發動叛亂。
於是接下來的幾天趙禎就一邊去趙駿那聽歷史,一邊和他的團隊研究該如何才能對李元昊的自立為皇進行反制。
只是認趙禎想破頭都想不到,就在他即將準備任命范仲淹去西北的時候,老範給他整了個大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