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打穀機是某系統大佬讓小電同學按照20世紀90年代的一種農村人力打穀機的圖紙復刻的。
勝在製作難度不高,但用處又很大。
首先,能提高工效,節約勞動力,用腳踏式打穀機脫粒比用谷桶打穀可提高工效30一50多。
形狀是一個長方形的盒子,打穀子的這頭下面是個踏板,用皮帶帶動打穀機邊上的一個鐵輪,鐵輪和裡面的滾筒同軸。
滾筒上裝有U形的曲環,尖的部分釘入滾筒。滾筒兩頭是鐵輪,中間是一排平行木樑。
利用滾動的U環來給穀子脫粒,還可以脫花生。比拿稻穗直接在圓木桶上脫粒快多了,而且脫粒時的損失也很小。
元智帶著製作人員給農業部的眾人一邊示範一邊講解,“脫粒時要連續不斷地均勻喂入,喂入量過大,會造成滾筒負荷過大,轉速降低,脫淨率和生產率下降。
莖稈夾帶籽粒增多,脫粒質量下降,嚴重時造成堵塞停車和機器損壞。
喂入量過小,生產率低,有時還會影響脫淨率。脫得淨、脫得快、破碎少、能耗低這些指標,實際是相互制約的。
如要脫淨好,破碎率會上升,生產率也會下降,能耗增加。”
說到這裡,他看了看周圍部分人已經在拿筆記錄了,而其中一個叫元木的小夥子的筆記最讓他滿意。
如果他沒記錯的話,這應該就是農業部從軍隊借調人裡邊的一個,他曾經去看過幾個軍隊訓練,這個小夥子站得很顯眼。
元智又接著說道,“操作者要根據實際情況,在“手”、“眼”、“耳”的密切配合下,“手”感作物乾溼度,幹多喂,溼少喂;
“眼”觀排草是否通暢,滾筒轉速是否正常,出草通暢多喂,不暢少喂;
“耳”聽機器運轉聲音是否正常,負荷大聲低少喂,反之多喂。”
說完使用方法後,元智又開始講一些關於打穀機的禁忌問題,“除了這些,打穀機的使用十分忌諱臨時拼湊脫粒人員。
使用脫粒機的人應懂得一些機械操作和安全知識,要有實踐經驗。切忌臨時拼湊人員,否則很容易發生事故。
忌秸稈喂入不均勻。在脫粒機中脫粒時,應注意均勻喂入,喂入量適當,不可將秸稈成捆喂入,更不能將夾雜的異物與秸稈一起喂入,否則易損壞機件和傷害人身。”
另一種裝置則是風車揚穀器,揚穀機是一種用於去除稻麥殼的風扇車,又稱風櫃、扇車、颺車、揚車、揚扇、揚穀器。
以風力為動力源,其功能是將經過舂、碾後的糠、麩,或經過脫粒、晾曬後的秕、草除去,是糧食加工的最後工序。
用小型風車將稻穀揚起,取代常用的人工揚穀。不僅速度快,而且節約勞動力。
小型風車對已經掌握了齒輪製造能力的研發部門來說也不是難事。
在研發部眾人的教導下,元木等人已經明白腳踏式打穀機是秋收戰役的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