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地震已經過去了好幾天,後續的餘震以及其他事故還是使人有些惶惶不安。
但又能怎麼辦呢?
只能一邊關注著電視上不時彈出的災情警告,一邊騙自己說那些穿著西裝鞠躬的人這次沒有撒謊。如此一來才能勉強沿著慣常的軌跡繼續生活下去。
至少在東京杉並區的這家書店裡正是如此。
自動玻璃門後,春季午後特有的暖燻氣氛使得守著收銀機的店員有些昏昏欲睡。更裡面的位置,半人高的書架整齊排列著,將幾位被捧在手中的書定在原地的顧客隔開。
有個顧客像是對手中的書厭倦了,將其放回書架上。走動幾步,又信手抽出一本,在手上攤開,卻久久沒有翻頁。她的視線像剛才一樣,偷偷瞧向書店的更深處。
那裡,清水徹坐在桌後正寫著什麼。至於他手邊堆了半米高的書本,以及身後標著“《夜間遠足》圖書發行籤售會”的橫幅,則是完全無人問津了。
人是一種對目光很敏感的生物。即使隔著幾米遠的距離,來自不同角度的注視還是被清水徹注意到了。雖然處於視線帶來的壓力之中,但清水徹倒是泰然自若,畢竟他也不是完全吃虧的那一方。
停下手中的筆,清水徹抬頭尋找之前關注的那人。發現她挪了個位置,卻是讓清水徹看得更清楚了些。
端詳幾秒,清水徹又拿起筆,在眼前的紙頁上又寫了幾句。
“…深棕色的丸子頭下是雪白細膩的後頸,連衣裙的領口在單薄的後背上畫出條舒緩的弧線,就像是在白色沙灘上的隨手一筆…”
這個年紀和打扮,能夠在工作日的下午來悠閒地逛書店,應該是附近的大學生吧。清水徹心裡推測著,抬起眼睛換了個目標。
清水徹將自己的這種行為叫做“取材”。雖然在雜誌上發表過幾篇短文,連載的中篇小說也終於出版,勉強為他掙來了“作家”的名號,但相比於成名作家,無論是歷史書上芥川龍之介和夏目漱石,還是當下名噪一時的樹上春樹和東野圭吾,清水徹自認為自己沒有他們那種一眼看穿事物本質的天賦。
而想要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就只能增長見識,不斷積累了。而這種對人物外形的“取材”,自然也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之一。
又記錄下個形象,清水徹察覺到角落的目光多了幾道,但手邊書的高度還是沒有減少。
這也正常,畢竟花費一千五百日元,買本明顯是新人作家寫的不知名新書,也只能換取幾十秒的談話時間。相比之下,一張電影票也就是一千八百日元,傑尼斯偶像的單曲更是隻有一千日元出頭,明顯後兩者帶來的體驗更好一些。
在心裡吐槽完這些,清水徹尋找起下一個目標,卻看到了作為他編輯的岸田正明拎著個袋子走了過來。
“喂,你要的烏龍茶。”
“謝了。”清水徹單手接住他拋來的罐子。
岸田正明聳聳肩,自顧自地在他旁邊坐下。
“有賣出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