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許久沒有說話的王琦邁出一步,向著朱由校一拱手:“臣有一言。”
朱由校就慵懶的坐在龍椅上,以手支撐著下巴,饒有興趣的望著王琦,這位當朝剛剛冊封的齊國公:“齊國公,你有什麼話要說?”
一邊說話,朱由校好似感覺動作不服輸,動了動肩膀,換了一個手支撐下巴,繼續道:“朕做的不對嗎?”
朱由校的話很是清楚,東林既然說你王琦的壞話,朕就派你舅舅去江浙一帶替伱出氣——怎麼,還不夠?
這話,可是刺耳的很。
而且,王化貞前去,這本來就已經勢同水火的局面,可就要火上澆油了!
那四個朝官的死,現如今還是不明不白呢!東林已經和王琦不死不休,如此這般,皇帝想要做什麼?
當朝百官,好似都明白過來了。
自從遼東大捷,王琦對於朱由校的價值,已經直線下降,常言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如此看來,朱由校這種年輕帝王,好似從不掩藏自己內心真實想法,也可能覺得沒有必要。
正如當時遼東糜爛,建奴猖獗時候,朱由校寧肯將朝中一干東林重臣全部殺得殺,貶的貶,囚的囚,也不願意他們阻擋王琦的伐金大業。
往前三千年,好似帝王家做事,向來如此。
而且,王琦的聲望和軍中影響力,已經讓朱由校有些睡不著覺了。
當日遼東大捷,三軍盡皆叩首,遼王萬歲四個字,傳到朱由校這裡,那可是異常刺耳。
最重要的.科爾沁,朝鮮,建州部落都遣使團拜謁王琦。
這代表什麼?
代表在大明周邊諸國之中,王琦的名號,已經遠遠超過所為的皇帝了。
這令朱由校的心思不得不有所轉變,朱由校自問,換做任何一個皇帝,王琦在進京之後都不會活過第二天,自己已經足夠仁慈,足夠愛惜人才了。
當然,朱由校也沒有否認,王琦在遼東留守的數萬精銳,也是自己沒有冒然動手的一個小小原因吧。
再次望向立在殿內的王琦,朱由校的眸中已經滿是忌憚:“齊國公,朕以為,此事沒有討論的必要了。”
以東林一黨的民間聲望,挑動王琦和民間士子的衝突,自己再著手予以打壓,這才是為帝平衡之道。
所以,朱由校的計劃中,王化貞赴江浙,乃是必須。
“陛下,”王琦眸光微凝,朗聲道:“若只是為澄清事實,臣願意赴江浙一趟,為此事做一個平息。”
齊國公親赴江浙?
此話一出,滿堂皆驚。
經年以來,王琦在京畿和遼東之間兜兜轉轉,一方面是因為遼東戰事不定,需要王琦赴遼鎮壓,安定天下人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王琦的基本盤在北方,遼東,京畿,山東,山陝,甚至於科爾沁,都是親近王琦的.但是江浙,那可是純純的東林黨的地盤,就算你王琦天下聞名,到了那群文人大儒眼裡,也是了了。
王化貞站在一旁,惶急的以眼神示意自己的侄子:這個時候就不要逞能了!你一個武臣國公,到了江浙,萬一被那群士子圍堵在衙門,圍堵在大道,圍堵在城門口,那丟人的可不是江浙東林,被打臉的,絕對是你堂堂齊國公!
你總不能派兵拿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