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孤忠李定國> 一二七 孫可望請封秦王 永曆帝猶豫難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一二七 孫可望請封秦王 永曆帝猶豫難決 (1 / 2)

由於大西軍急需招攬讀書人在將來收復的國土上設定官守,建立政權,遂在昆明開科取士,由吏部尚書嚴似祖為主考官,擇優遴選官員,對於那些寒門考生,不但資以路費,還賑濟每人穀米一斗。

至此,諸生效力,西南之地文教得以復興。

孫可望又藉助黔國公府近三百年的威望廣行招徠,雲南各族土司與大西軍相處融洽,大批驍勇善戰的彝、白、壯、傣各族百姓得以加入大西軍,不少土司甚至還成為了大西軍將領。這些過去一直是明朝心腹大患的少數民族,如今反倒成為了明朝復國的強大助力。大西軍一時兵源充足,加上先前歸順的原明朝官軍,擁兵已至三十餘萬,家口更多達六十萬人。

雖然兵力大增,但得益於先前恢復生產的各項舉措,大西軍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軍中將士待遇也大大提高,每名士卒無家口者每月可支穀米一升,有家口者每月則可支穀米一斗,冬日每人另發棉袍一件、大帽一頂、鞋襪各一雙。

此外戰馬也被分作三等,頭等日支草料三升,二等日支草料二升,三等日支草料一升。並不時派人查驗,若有瘦者責罰治罪。

隨著生活得到保障,大西軍的訓練力度也逐步加大,除每日的正常操練外,每月逢三、六、九日皆舉行大操演練。

定國更是擯棄偏見,時常趁著閒暇之餘,向各族土司虛心求教,掌握了許多山區行軍、作戰之法。

此時,李遠年滿十五歲,在吳三省數年的悉心傳授下,已是弓馬嫻熟,十八般兵器更是樣樣精通,定國對其很是喜愛,遂讓其進入軍營中,跟隨在靳統武麾下歷練。

見換上戎裝後的兄長英姿勃發,年僅九歲的溥興心中羨慕不已,也纏著定國想要跟隨大哥一起進入軍營。望著幼子稚氣未脫的面龐,定國竟是哭笑不得,只能好生勸慰道:“溥興啊,行軍打仗絕非兒戲!爹爹答應你,等你長得跟你大哥一般年齡的時候,就帶你上陣殺敵如何?”

溥興掰著手指算了半天,突然換上一副委屈的表情,抱著定國的大腿嘟嘴撒嬌道:“再等個六七年,這戰都打完了!到時候哪裡還有我的功勞!爹爹,您看我都已經長這麼大啦,就讓我去吧!好不好嘛!”

定國慈愛地俯身輕撫了一下溥興的小腦袋,隨即換上一副認真的表情,對兒子說道:“臭小子,這招對你娘有用,對我可沒用!不行就是不行!再說了,誰說只有行軍打仗才能夠立功的?爹爹常年在外征戰,顧不上家裡,你小子既然已經長大,那就要擔負起男子漢的責任!你若是能替爹爹在家照顧好你嗣興弟,還有你娘和二孃,便是最大的功勞!這可比行軍打戰難得多,你能做得到麼?”

小孩子本就胸無城府,在激將法下,溥興當即拍著胸脯向定國保證道:“爹爹莫要小瞧於我!這有何難?家裡有我李溥興在,絕對出不了亂子!”

望著兒子一本正經的模樣,定國忍不住一把將溥興抱起,連轉了好幾圈,興奮地說道:“好小子,不愧是我李定國的兒子!那咱們今天可就說好了!爹爹主外,你主內,咱們爺倆分工合作!誰都不許偷懶!”

爺倆的歡笑聲驚起了大樹上棲息的鳥雀,嘰喳聲伴隨著蟬鳴聲,在院子上空經久不散。

至永曆三年春正月,隨著雲南形勢日漸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孫可望遂下令解除了原先的軍事管制。這一年多來,大西軍在昆明城中設立四城督捕,由中軍都督王尚禮節制,限制出行,嚴格盤查,百姓生活多有不便。

如今撤銷四城都捕後,城中百姓重歸昆明縣管。待到元宵佳節之時,昆明城內更是大放花燈,四門唱戲,晝夜不息。

周邊的百姓紛紛湧入城中觀燈,五花山下、翠湖之畔,到處華燈璀璨,街頭百姓摩肩接踵,笑語晏晏,一片太平祥和的景象。就連許多曾經對大西軍心懷敵意的原明士紳,也不禁為之讚歎,驚呼為“熙皞之風”。

然而在大西軍治下的世外桃源外,卻到處是一片腥風血雨,就在元宵節後的第四天,濟爾哈朗率清軍一舉攻陷了湘潭,督師何騰蛟殉國。佔領湘潭後,清軍於正月二十一日開始屠城,直至正月二十九日方才封刀止殺。經此浩劫,湘潭城中活人不滿一百,到處屍橫遍野,無一寸立錐之地,許多地方屍堆高過房屋,臭氣熏天,令人不寒而慄。

清軍大舉進攻湖南的訊息很快傳至雲南,湖南一旦有失,貴州就將直接暴露在清軍面前,孫可望內心自是十分震撼,連忙召集昆明眾文武商議應對之策,然而諸將對滿清心存畏懼,竟面面相覷,全場頓時鴉雀無聲。

定國雙眸緊閉,腦海中瞬間浮現起當初與義父一起征戰沙場的崢嶸歲月,自陝西舉義到成都建國,從西充慘敗再到雲南立足,所有的一切皆歷歷在目,彷彿發生在昨日一般。

見所有人都沒有開口說話,定國方才把眼一睜,從座位上站起身,側身抱拳對著孫可望說道:“大哥,明朝自坐擁天下,已近三百年,父皇與闖王並世梟雄,血戰二十年,蹂躪遍天下,至今身死業隳,卻不能將其滅亡!不料卻讓滿酋坐享漁人之利,甚是可悲!如今滿清志在天下,殘明不能御!然化外之族統我華夏、治我漢民,亦不能忍!吾輩本就是大明子民,更當嚴辨夷夏之界,豈能坐視中華大地淪落敵手?當今之計,惟有挈滇、黔、蜀三省軍民歸附明室,誠心輔佐,恢復兩京,蕩清海內,如此將來方能夠洗脫賊名,垂名於竹帛也!”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