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寫出江湖兩個字,何其難哉,還好這本《笑傲江湖》我讀過不下於十幾遍,字裡行間都彷彿印刻在腦海中。”
張譚甚至都可以大段大段的浮現出的具體內容。
稍事修改,一篇數萬字的大綱就被整理出來,接下來敲打鍵盤,一點一點把大綱轉化為生動的文字即可。
“話說回來,這本《笑傲江湖》,似乎是影射了很多政治啊。”
張譚讀書一向不喜歡過度解讀,他對《笑傲江湖》的喜愛是單純的喜歡裡面的江湖,如令狐沖一般,其實只是一個普通人,想做的事也只是美酒、好友,與知己泛舟碧波間。在這偌大的江湖,得個自由。
而不是裡面的政治。
但是他讀書的時候,跟別人探討交流時,還是免不了談論到影射部分。
影射了十年浩劫。
《笑傲江湖》寫於1967年,完成於1969年,而中國的十年浩劫發生在1966年到1976年。嚴格說起來,《笑傲江湖》真正的影射,也頂多影射了前面幾年,因為不可能金庸那麼叼,能預知未來,將十年前後都囊括進來。
而且那個時候的大陸和香巷之間,資訊流通不暢,金庸究竟對大陸政治了解多少,為未可知。
鼓吹影射論的“分析家”們,信誓旦旦的把書中每一個人,和十年期間的大小官員掛鉤,認為這就是一部赤果果的諷刺。
或許影射是有的,因為十年之前的一段時間,大陸政治的確劍拔弩張,金庸作為從大陸逃離到香巷的人,對大陸政治說不關心是假的,他又是辦報紙,經常寫一些時政評論。對政治鬥爭厭惡是理所當然。
所以就把對大陸的政治不滿,都發洩在了《笑傲江湖》中,寫了幾個人物醜化。
這就好像是,你寫,把你不喜歡的人,寫成一個反派、丑角,是一個道理。然而這種影射,即便是知道了,又有什麼好討論的。張譚不喜歡過度解讀一本,尤其是一本武俠。
譬如把東方不敗類比為林元帥,這就純屬牽強附會了,林元帥叛逃死於十年後期,那時候《笑傲江湖》早連載結束了。
除非金庸能掐會算號稱賽半仙……
所謂的對號入座,大多都是自作多情。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金庸連載的時候,看了新聞一時不爽,堵著氣就寫幾個小丑出來罵幾句,諷刺一下這些搞政治的。
總而言之。
不管《笑傲江湖》是影射了,還是沒影射。
張譚都管不著,照著寫沒事。
現在已經不是十年時期,那段往事早被人遺忘了,再把《笑傲江湖》與那段歷史聯絡起來,就屬於真正的扯淡了。真被有心人聯絡起來,也沒關係,君不見未來的於媽還拍了一部《笑傲江湖》嗎。
神馬影射,都是浮雲。
啪啪啪啪啪。
張譚的思緒飄蕩很遠。
鍵盤聲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
“和風燻柳,花香醉人,正是南國春光漫爛季節。福鍵省福洲府西門大街,青石板路筆直的伸展出去,直通西門……左首旗上繡著‘福威鏢局’四個黑字,銀鉤鐵劃,剛勁非凡。下面橫書‘總號’兩個小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