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完北電的開學典禮,張譚只在北亰和幾個朋友吃了頓飯,隨即就別離蘇莎,飛往了《駭客帝國》劇組。
劇組在他離開的這一個星期時間裡,並未停止拍攝,而是由副導演帶領劇組在拍攝張譚佈置好的鏡頭。
好萊塢流水線化的作業體系,足以確保細節流程,即便離開了導演的把關,也不會太差,導演所需要做的就是把風格統一起來,確保劇組的程序在掌控之中,沒有偏離。
不過話又說回來。
拍攝《駭客帝國》的時候,張譚可以說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精益究竟,確保每一處細節都做到最拍,劇本和鏡頭更是千錘百煉。
但是到了現在,拍攝續集的時候,他的心思就沒有那麼認真了。
大部分時間都是按部就班的照著分鏡頭指令碼拍攝,遇到一些已經達標但是還可以提高的鏡頭,也沒有那種不顧一切繼續追求更高的精氣神,只要是覺得達標了,勉強屬於優良水準,他也就喊過了。
商業大片,新鮮感過去了,拍攝過程其實只剩下枯燥,難免沒法保證創作的熱情。
好在張譚尚算敬業,至少沒有糊弄,可能續集拍出來後,整體畫面的精緻程度不及第一部,但是整體依然會是順暢和炫酷的,不會比第一部質量真的退步多少。
到了張譚如今的境界,掌握大片劇組駕輕就熟,又提前把劇本和分鏡頭指令碼都完善好了,有磨合度很高的專業團隊輔助,想搞砸了也難。
對《駭客帝國》續集投入精力減少,分散出去的精力,張譚主要是忙著籌備蝙蝠俠重啟的第一部電影《蝙蝠俠:開戰時刻》。
《開戰時刻》的成本預算約在1億至1.2億之間,依然是以3D格式拍攝,拍攝後再轉制IMAX(更大畫面)版本。
其實原版的黑暗騎士三部曲,並非是以3D格式拍攝,因為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是個反3D的導演,不喜歡用3D攝影機拍攝電影。
認為3D是違反了電影的意義,電影就應該是讓眼睛放鬆觀看。
即便在3D盛行的時代,諾蘭也堅決不用3D拍攝,寧願選擇更費錢的IMAX攝影機拍攝膠片。
這令諾蘭一度跟投資公司矛盾重重,不過諾蘭畢竟是被不少粉絲稱為諾神的導演,即便不用3D依然讓電影大賣,導致製片公司只能跟著眼睜睜看著3D圈錢的計劃流產,然後繼續跪舔諾蘭。
只不過輪到張譚麼,就沒這種顧及了。
3D格式拍攝的電影,明明可以轉制2D格式,在普通影院放映,何必非要跟3D過不去呢。況且3D有市場,本身就說明,很多觀眾是喜歡3D格式觀影效果的。況且3D票價還挺貴,十分賺錢。
做人可以追求瀟灑,但是沒必要跟錢過不去。
諾蘭反3D在張譚看來確實是有點鑽牛角尖了,連馬丁·西科塞斯這種老古董級別導演,都不忌諱3D,願意接觸,何必要堅定的反。
張譚不僅不反3D,相反還對3D技術很痴迷,對3D之上延伸的4D、5D、6D、7D這些,也十分的感興趣。
或者說,張譚對電影技術,很有發燒友的潛質。
很多時候,一邊拍電影一邊鑽研新技術,反而比拍電影本身,更有樂趣可言。這一點上面,張譚與卡神卡梅隆比較像,卡梅隆就是一個技術瘋子,為了拍攝《阿凡達》,不惜花費五六年時間,去研究3D技術。
甚至為了潛水,研發了新款潛水艇,一舉下潛到世界最深的海域馬裡亞納海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