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古龍的影視成就不如金庸的,論及人物的厚度也不如金庸筆下的大俠,但是古龍筆下的人物,有一種天然的魅力,讓人記憶深刻,深深折服。
張譚此前已經創作完了金庸最好的幾部,但卻只寫了一部古龍的《小李飛刀》,還是閹割版,後續的故事,全交給博納影業拍電影續集了,心中未嘗沒有遺憾。
所以。
休息了幾年時間,用拍電影換換頭腦,現在又手癢癢,要動筆寫《陸小鳳傳奇》。
“古龍的難寫,饒是我現在記憶非常好,很多內容記的清清楚楚,寫《小李飛刀》還是磨了小半年。這本《陸小鳳傳奇》,估計也得小半年時間……不過不著急,慢慢來,電影是主業,是閒暇的興趣吧。”
這幾年武俠隨著張譚的封筆,輝煌不再,也伴隨著玄幻文學的崛起,武俠徹底走了下坡路。
張譚已經被封為了武俠最後一位名家,同時也是最輝煌的一位。
“自譚張之後,武俠可以絕也。”人大教授李啟儒,不止一次做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喜好武俠研究的教授,他真正感覺到,張譚把武俠拔高層次太多。
看過張譚的,再去讀別的武俠,大概可以用“味同嚼蠟”來形容。
這也是很多武俠迷的心裡話。
西南大學教授韓雲波在自己的專欄裡,經常惋惜張譚的封筆:“我們見證了武俠最後的輝煌,見證了譚張用文字把武俠寫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時至今日,譚張封筆,再無能扛起武俠大旗的作者了,可謂後無來者。”
這幾年,張譚在導演領域,成就不比武俠領域差,相反得名得利更甚,很多曾經抱著他導演撲街、又回來寫的想法的人,都不再抱希望了。
但是很快,這些武俠迷,又重新拾起了希望。
因為一本名為《陸小鳳傳奇》的,隨著電影《那些時間教會我的事》,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
12月3日,距離張譚回國沒多久,《那些時間教會我的事》就在內地公映了。以文藝片的姿態,在首映日獲得了超過35%的排片,相當的給力。
此前舉辦過幾場小規模的點映,也舉辦了一場首映禮。
在媒體上的評價,可謂是令人喜憂參半。
《金陵晚報》評價電影:“遊走在文藝片和浪漫喜劇之間,幽默巧妙融入敘事中,夏曉岸這一次化身中國好男人。”
《魔都紀事報》報道說:“譚張這一次用一段溫暖的故事,開始迴歸生活的本質,電影有些枯燥,但是充滿感動,老戲骨楚原和當家小生夏曉岸之間的父子互動,是電影最精彩的部分。”
《資訊時報》的專欄記者則認為:“如果你以為這是一部科幻片,那麼你顯然弄錯了,電影從來沒有給我們解釋,如何操縱時間和改變別人。似乎導演認為人可以隨時建立在謊言之上,去享受快樂的生活。仔細想想,不禁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