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生活,經歷的、沒經歷的,一點一滴。”
“冬天裡能讓人心裡很暖的電影,已經看了第二遍,越發愛上了譚張,劇本、臺詞、鏡頭,已經沒誰了。”
“探長結婚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他什麼時候離婚,娛樂圈這事兒或遲或早。看完電影,瞬間恍悟,祝福探長和蘇莎白頭到老。”
“小清新極了,第一次愛上國產的文藝片,真應該讓那些自詡為文藝片導演的五六代過來看看,文藝片該怎麼拍。”
“你以為它是科幻,但它是喜劇,你以為它是喜劇,但它是愛情片,你以為它是愛情片,但它是家庭劇,你以為它是家庭劇,但它是碗雞湯,你以為它是碗雞湯,但它真的讓你感動。五星,給我最愛的探長!”
“實在是沒法更喜歡了。”
全線飄紅的口碑,各大電影網站的頁面已經被四顆星、五顆星、九分、十分佔滿了,當然偶爾也會夾雜著幾個“假大空”、“BUG滿天飛”、“三星還是給探長面子”、“無聊死了”之類的差評。
商業片看的是票房,文藝片看的是口碑。
很顯然,這部小清新文藝片,至少已經征服了喜歡文藝片的觀眾。
緊接著,在碳粉和火炮的目光注視下,《那些時間教會我的事》票房隨之出爐。
12月3日,週五,全國大盤票房2760萬元,《那些》以35.24%的排片,產出了1528萬票房,票房佔比55.36%,超過大盤的一半,口碑、上座率,都超過了同日上映的《小笑江湖》,而且是遠遠超過。
期待度不比《那些》差的《小笑江湖》,豆瓣評分才4.6分,簡直爛到爆炸。
週六。
陳凱弟的新片《趙氏小孩》上映,擠佔了不少排片,不過受到前一日的口碑、票房影響,《那些》排片十分堅挺,拿到了36.17%的排片,《小笑江湖》下滑到24.61%,《趙氏小孩》29.55%,其它幾部老片,共享剩下不到10%的排片。
票房出爐後,《那些》一舉拿到了1943萬元,票房佔比51.34%,再度過半。
週日,《那些》排片已經上升到了41.08%,票房1874萬,佔比52.45%,又一次過半。
首週末三天時間,總票房5345萬元,輕鬆奪冠,並且佔到了本週大盤總票房的三分之一。
面對這種依稀似往年石頭、《原始碼》上映的情景,各路媒體,不得不再次歎服。
“文藝片引爆票房,《那些時間》三天五千萬。”
“《那些時間教會我的事》稱霸影院三天破五千萬,譚張文藝新片打破張超《過五關斬六將》保持的三千萬記錄。”
“譚張改寫文藝片與票房絕緣的情況!”
“國內第一部票房過億的文藝片?”
“口碑超過預期,譚張新片三天奪票房周冠!”
2010年中國的熒幕數已經達到六千兩百多塊,是07年石頭上映時候的兩倍。07年全國票房加起來才30億,今年已經超過90億了,是07年的三倍。兩相對比,《那些》的票房比《原始碼》和石頭要弱勢不少。
無論是上座率還是回頭率。
但是這是一部文藝片,非商業電影。
國內大批拍文藝片的導演,能拿到一千萬票房,做夢都要偷著笑了。
三天破了五千萬,開什麼玩笑!
第六代導演、鍾情文藝片、剛參加金馬獎回來的王帥,聽記者提到《那些》票房,頓時一臉的懵逼:“你確定譚張拍的是一部文藝片,不是商業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