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首播完美收官,平均收視率5.764%,市場收視份額21.451%,創造了央視紀錄片播出的歷史新高。
這還遠遠沒有結束,在央視七套重播之後,《舌尖上的中國》由於調整到了每天下午五點半播出,屬於很好的時間段。結果收視率不降反升,重播的第一集,就達到了6點以上的收視率。
《舌尖》的風暴註定不會短暫。
社會上已經颳起了“舌尖風”,紀錄片中播出的那些美食,立刻成為了吃貨們的首選。那些被拍進紀錄片的美食店主,紛紛表示他們家的食材銷量大增,有的甚至都暴增上百倍,賣斷貨。
不僅是這些店主,還有很多地方,只要是賣的東西在《舌尖》中出現過的食物,就會暴增大量的顧客購買。
這還只是《舌尖》影響力的一個縮影。
《舌尖》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從熱度到口碑,全都做到了最好。曾經對紀錄片表示不屑的人,在這樣的水準、質量面前無話可說,那些想看張譚鬧笑話的人,也完全不敢露頭了。譬如之前捧著馮大炮臭腳,對張譚表示不屑一顧的陸海,現在完全當作不知道張譚這個人。
再去捧馮大炮臭腳時,兩人很一致的忽略張譚。
都在張譚身上,丟了不止一次的臉,已經留下陰影了。
從到歌曲,從電影到紀錄片,張譚的才華已經幾次打破眾人的認知。以張譚如今不過二十二週歲的年紀,一切皆有可能,如果說改天他要向科學界發展,估摸著也會有不少人選擇相信。
當然。
張譚自己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的科學素養,大概能超過初中水平,高中學的科學知識,已經還給了老師。
畢竟是個文科生麼。
只不過不懂科學,不代表不懂科幻。
當年張譚可是把《科幻世界》和《今古傳奇·武俠版》同樣奉為聖經的愛讀書好學生。像是大劉的科幻,他都讀過。當然,和武俠那雲來霧去的發揮想象力不同,科幻最起碼要做到有跡可循。
所以即便這個世界沒有了大劉這號人物,也沒有了《三體》這樣的科幻神作,張譚依然寫不出來科幻。
“電影倒是可以搞一搞,我重生之前,可是剛看完《三體》電影版不久。”
張譚是2016年8月底讀檔重生,一下子回到了十五年前的2001年8月底,因為對《三體》很喜歡,所以提早就看過《三體》的點映場。
即使要搞《三體》也是很多年以後,因為他只看過點映場,並不知道電影的具體成績。
然而科幻佳作,可不僅只有一部《三體》,上一輩子張譚看過太多牛逼的科幻片,記憶深刻的也有好多部。令他歡喜度百倍提升的是,N多的科幻經典,在這個世界都是不存在的,世界的細節改變,是他最大的信心。
“老弟,確定要拍攝科幻片?”王主將很鄭重的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