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之後,收視率衝到了20點。
七天之後,收視率衝到了25點,並擊敗了TVB的自制劇《烽火奇遇結良緣》,登頂香巷收視冠軍。
十天之後,收視率衝到了30點,大有問鼎全年收視冠軍的勢頭,同時也打破了《送豬哥哥》在亞視創下的收視紀錄,令全島譁然。
不得不說,香巷的武俠氛圍十分濃郁,曾經能萬人空巷的《射鵰英雄傳》,即便遲生了幾十年,依然展現了本該有的雄風。
“《射鵰》香巷威水,亞視再攆無線!”——《新報》。
“香巷收視整體提升十個百分點,《射鵰》讓TVB啞口無言。”——《東方日報》。
“亞視借大陸劇再翻身。”——《星島日報》。
“一劇風靡家家戶戶,武俠引港人閉戶不出。”——《成報》。
十五天之後,收視率衝到了40點,已經成為了香巷新千年後的新高度,TVB年度最高收視熱劇《棟篤神探》早被甩在了角落裡。
而迎來大結局時刻,亞視高層都快興奮瘋了,最高收視率破了52點,這是亞視三四十年來首次最高收視過50點!
面對這樣的收視奇蹟,媒體不得不歎服,《大公報》更是慨嘆:“《射鵰》之後,再難武俠!”
瘋狂之後,璀璨謝幕。
《射鵰英雄傳》在香巷的平均收視率定格在37點,亞視藉著這部電視劇,狠狠地打了一場翻身仗。
一朝揚眉吐氣。
在香巷亞視播出後,很快就迎來了臺彎中視和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播出,很快也都一一傳來收視登頂的捷報。
這個時候人們再回過頭來看張譚,豁然發現,張譚在武俠上的成就,已經空前絕後了。在這個武俠已經輝煌不再的年代,依靠一己之力完成了復興,讓武俠重新成為華語流行文化的大趨勢。
一部《射鵰英雄傳》的成功,或許還可以用偶然來形容。
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張譚的每本武俠,都暢銷海內外,而且口碑甚好,讀者一大堆。即便是在港臺新武俠最繁榮時期的六七十年代,張譚的號召力,也遠遠超過了那些前輩們。
“譚式武俠,中興之士!”
“十年難一出的作者。”
“大陸武俠迎來輝煌高峰。”
“四大名捕寫不完的風情,射鵰英雄說不完的俠義——大陸鬼才作家張譚。”
“譚張應當獲得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媒體總是能搜腸刮肚,安排出無數的頭銜,掛在張譚的脖子上;專家們也不甘於平淡,最樂於這種情況,便可激揚文字,評頭論足一番,賺點稿費。當然也有對張譚不屑一顧、潑冷水的人。
但在主流媒體瘋狂吹捧的當下,他們的聲音很難發出來。
況且黑與粉本來就是製造人氣的最好助力,一個人獨孤求敗是寂寞的,有個對手切磋才能迸發激情。
吹出來這樣巨大的風暴,張譚都快被媒體捧到瓊瑤阿姨的地位了。
如果換一個年輕人,面對這種吹捧,恐怕早就膨脹到天王老子都不放在眼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