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譚只好乾笑:“我還有事,阿姨你們等我回來再說吧。”
說完匆匆逃離自己家。
雖然張賀農、張燕都不在家,但是幾個嬸嬸會替他照看家裡。坐上大堂哥的摩托車。直奔吳山鎮去了,吳山鎮有個魏老湖,湖裡的桂魚沒有魚腥味,味道還不錯。張譚早就想過去釣魚了。他釣魚既是重在垂釣,也是重在探索新地圖、新產品。
正好大堂哥在變壓器廠上班,廠裡效益不好,經常開工一段時間,停工一段時間,導致大堂哥的時間比較多比較自由。
可以陪張譚一起去。
下午出門釣魚。
等到天快黑了兩人才騎著摩托車回來。
回來時。漁網裡已經裝了好幾條扁扁醜醜的桂魚,這時候的桂魚剛產過卵,有點瘦不拉幾,沒有桃花開的三月時節肥美。
桂魚其實就是鱖魚,唐朝張志和有首詩《漁歌子》就是讚美鱖魚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肥美由來已久。
大媽正好在門外面清理綠豆,看到張譚手裡提溜的桂魚,笑著說:“揚揚釣魚回來啦,喲,這好些條桂魚啊,今天手氣不錯。”
桂魚一般都生活在水底,不好釣,主要是水中上層的青魚、混子之類會搶餌,一不注意釣上來的都是青草混之類。
青草混在集市上賣得比雞肉還便宜,實在沒什麼垂釣的價值。
“大媽,是我的技術見漲,這些桂魚都是我一個人釣的,大哥釣的都是混子和小腰竄子(油餐條)。”張譚指了指拎著一網兜家魚的張強。
張強也很鬱悶:“都是一樣釣的,我就是釣不到桂魚,運氣太差。”
“大哥,釣魚不僅是講究運氣,還要技術,桂魚不愛戀群,一般喜歡找隱蔽地方,最好是那種有水流,水又深、水草和石頭多的地方。而且桂魚吃食比較兇猛,我們用蚯蚓釣魚,下手要快,不然桂魚把蚯蚓吃了就跑了。”
張譚喜歡釣魚,可不是一天兩天了,上輩子鑽研過技術。
在農村一般沒什麼好魚,大家都是釣桂魚比較多,桂魚相對要比四大家魚難釣不少,不過釣出來經驗了,就很好釣了。
一邊討論釣魚技巧。
一邊把桂魚交給了大媽。
張譚父母在大楊鎮,張燕又懶得做飯,都湊到大伯家吃飯了。
大伯家有六口人,大伯、大媽、大堂哥、大嫂、二堂哥、二嫂。還有一個大堂姐,嫁出去了。
此時張賀農、張燕和張譚都加了進來,九個人,圍著大圓桌。
桌上好幾盆魚,紅燒的、清蒸的、水煮的,各色做了一樣,都是今天張譚跟張強一起釣上來的魚。
這些魚。
下午還活蹦亂跳,晚上就成了盤中餐,生命變化之無常,可見一斑啊。
大媽以前開過飯店。雖然倒閉了,但手藝很好。
眾人吃魚吃得滋溜溜香
喝著啤酒,大伯問:“你們那個《射鵰英雄傳》還沒開始拍嗎?”
“劇本都還沒寫好呢,大概要到九月、十月這樣子才能籌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