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意,莫過於此。
“就是要暢快的享受生活,買車買房、美食旅遊,喝最好的酒,騎最烈的馬,睡最美的……床。”
……
張譚豪情萬丈之時。
《射鵰英雄傳》已經出版了第三冊,起印就是五十萬冊。以《射鵰》這段時間的火爆,五十萬冊賣出去不難,況且只有第一時間將新書鋪滿,才能有效的搶在盜版之前,搶奪更多的正版讀者。
同樣。
伴隨著《射鵰英雄傳》的熱銷,讓很多人知道了一個十六歲的少年張譚。大陸武俠的扛把子,新一代大宗師、魁首、扛旗人、領袖。並漸漸從武俠這個小圈子裡,跳出去,開始向主流媒體上擴散了影響力。
十六歲的暢銷書作者。
這個頭銜就足夠引起關注了。
不再需要出版社牽引,已經有記者蠢蠢欲動,準備採訪張譚了。
更有未具名的好事者,給張譚冠上了80後文學三劍客的稱號,據說這個稱號最先是從榕樹下網站流傳出來的。起因是榕樹下有位郭寒的粉絲,在瘋狂的宣傳自家偶像郭寒的新書《性與痛的邊緣》,將郭寒與韓敬明、張譚並列為三劍客。
三人都是80後,都是高中就開始寫小說,所以號稱80後文學三劍客。
韓敬明無疑是最出名的一位,憑藉小說《四道門》、《高溫四十度》、《像騷年啦飛馳》的高銷量和高話題性,大名響徹國內。而張譚則依靠三部武俠小說,同樣領袖大陸武俠文化圈子,只是略微低調。
至於郭寒,曾經以“第六感”為網名,在榕樹下發表了不少文章,捕獲了大批擁躉,粉絲送他暱稱“郭小六”。去年以一篇《假如沒有月亮》獲得新概念作文一等獎。今年再接再厲出版了個人文集《性與痛的邊緣》。
總共印刷了一萬冊。
是的,一萬冊,然後就被冠上了三劍客之稱號,並被媒體報道了。
等張譚從北亰遊玩歸來,就聽到了這個訊息。
訊息是《南方週末》記者帶來的,有鑑於《射鵰》的火爆,不僅僅是在大陸火爆,在港臺以及東南亞華人地區同樣火爆,《南方週末》特派了記者過來專訪。
當記者說起三劍客的並稱,張譚心裡的滋味有點不知所云,韓敬明無疑是挺有名的,但張譚並未拜讀過對方的作品,至於郭寒,張譚同樣不明所以,不知道這位又如何創下名頭。
況且成名了,張譚當然竊喜,但一想到自己不過是借鑑上輩子記憶而成名,別人是獨立闖蕩出來,這並稱而言就有點可笑了。
張譚可以厚臉皮以原創自居,但內心還是有點虛的,所以當下就板著臉說了一句:“不好意思,我不是什麼三劍客,我就是一個喜歡寫武俠的作者而已。別再提什麼三劍客了,說點別的吧。”
面前的《南方週末》記者,挑挑眉頭:“為什麼不喜歡三劍客這個稱呼?”
“第一我不認識韓敬明和郭寒,第二我專心寫武俠、彼此屬性不同,第三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張譚如是說。
武俠畢竟是比較特異化的文學,有自己的固定圈子,寫武俠的小說,跟別的小說作者,天然有點排斥的感覺,自成一格。
若是能跟早期臥龍生、司馬翎,今時張非凡、李鐵臂之流,排一個臥司李二張神馬的稱號,倒還可以樂一樂。
80後文學三劍客,還是拉倒吧。
一句話總結,張譚有自己的悶.騷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