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般太子的居所都叫東宮——皇帝是日當正中的豔陽。太子則是東方初升的朝陽。但在東吳這個奇葩的政權裡,太子的居所不叫東宮而叫南宮(嗯,東吳的太陽是從南邊升起來的)。所以,所謂的南魯黨爭,就是指的太子和魯王為了爭奪東吳皇帝的寶座而展開的爭鬥。
孫權的長子、東吳的第一任太子孫登,死在了孫權的前面。所以孫權後來冊立自己的次子孫和為新一任的太子。本來這個也沒什麼,但好死不死的他在冊立孫和為太子的時候,又冊立自己的第四個兒子孫霸為魯王。而且公開規定,魯王享受和太子一樣的待遇。
大哥,你這是在主動挑事呢。
然後,深受鼓舞的孫霸就開始對太子各種挑釁攻擊。而太子孫和也不是省油的燈,立馬開始還擊。當然了,太子和魯王身份尊貴,不可能像平民家裡兄弟二人爭家產那樣,直接找個地方約架。雙方的爭鬥,主要是透過各自的黨羽來實現的。這就是南魯黨爭。
稍微對歷史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一個國家陷入了黨爭是非常糟糕的:你支援的我就反對,你反對的我一定支援。至於事情本身的對錯,已經完全不在考慮範圍之內了。南魯黨爭持續了七八年。這麼長時間的黨爭搞下來,東吳朝廷徹底的分裂了,中央政府的執行力降低到了近似於無的程度。
而且和一般的黨爭不同,南魯黨爭剛好碰上東吳的新老交替:顧雍、諸葛瑾、張昭等開國老臣相繼去世,新上位的官二代們完全沒有老一輩政治家老成持重、顧全大局、適可而止的節操。雙方鬥起來完全沒有底線。誣陷、打壓、攻訐甚至暗殺、公開約架決鬥等等,無所不用其極。這個事情鬧得之大,連曹魏和蜀漢的高層都驚動了。
最後孫權才猛然驚醒:再這麼搞下去國家都要亡了,於是斷然出手,幽禁孫和,賜死孫霸,並且把太子黨和魯王黨裡跳得最兇的挑出來殺一批,流放一批。然後在全琮的老婆、自己最寵愛的女兒孫魯班的建議下,冊立自己最小的兒子孫亮做了太子——由此導致孫權逝世後,東吳的國家大權從君主手中旁落,一直到第三任皇帝孫休繼位後才得以收回。
在長達八年的南魯黨爭中,步家和全家,都是魯王孫霸的堅定支持者。雙方的聯盟從步騭、全琮的第一代延續到了步協、全尚這一代。在孫權死後,孫亮擔任皇帝的這段時間裡。全家作為外戚,在東吳朝廷裡權傾一時,是步家在朝廷裡的保護傘。而世鎮西陵的步家,則是全家在地方上的有力依託。
現在,顯赫一時的全家徹底完了,步家失去了在朝廷最大的倚仗。你說,步協在這個時候還敢跟關彝挑刺?人家殺紅眼了的孫綝正愁找不到證據收拾你步家呢!
所以,到了十月二十五日,糜家的船隊果然滿載著二十萬石糧食抵達了涪陵。
“太守真是神算啊,您怎麼就知道這孫綝會妄行廢立呢?這下可好了,這步家現在惶惶不可終日,以後都要對我們復興社和糜家商隊示好了。”
“呵呵呵,這個可不一定啊。”關彝微微一笑:“改之,承祚、令伯,你們熟讀史書,都應該知道一般的權臣若是行了廢立之事。等待他的就是一條不歸路:要麼篡位,要麼身死族滅。可是這孫綝出身實在太低,其血緣和東吳的皇室實在太遠。而東吳的世家大族又都很討厭他。他篡不了位啊。所以,這位孫大將軍的死期已經不遠了。”
在歷史的本位面,東吳的第三任皇帝孫休,登基後不到兩月就聯絡丁奉等老將把孫綝給做了。
“所以這一趟還得辛苦下改之,趁著東吳的局勢還不明朗,步家惶惶不安的時候。咱們復興社和他們步家要籤一個合作協議,適當的給他們一點甜頭。讓咱們的關係保持下去,確保西陵商路的順暢。”
“諾,太守請放心,過一定辦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