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已經被太宰春臺說服了。
確實,劉鈺說的很直白,日本多金銀,故而懷璧其罪,早晚要開埠的。
也的確如太宰春臺所言,幸好是大順要求開埠的。
若是換了南蠻夷狄呢?
只怕日本儒生必然不滿,攘夷之論定然四起。必要想辦法要求閉關、驅逐蠻夷、繼續鎖國。
這幾乎是必然的。
這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到文化體系、千餘年來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自豪的問題。
如果不以中華的衍生文化為自豪的話,新井白石等諸人也不會在朝鮮通訊使面前文化自卑,認為朝鮮處處羞辱。
相反,若是大順這邊強迫日本開埠貿易,至少在學習實學技術等方面,阻力會小得多。
山鹿素行那一套日本文化自生論,此時本就不是主流。而因為被大順逼迫著開關、世界天子還不是昂撒人,這種妄圖脫離體系的思潮也必然煙消雲散。
換了南蠻入侵強迫開關的話,是繼續閉關攘夷還是開關學習的爭論的烈度,即便比天朝遇到這種情況要低、比朝鮮要低,但肯定也會持續個十年二十年不止。
“春臺兄果有遠見,確實如此。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此事確實未必是壞事。只是兄言,效遣唐使制度,又要不同,何解?”
太宰春臺笑道:“十三經,本國又不缺。唐人可解,我國亦可解。既有聖道於其中,最終殊途同歸。唐國郡縣、本國封建,一些制度又不好照抄。是以此次遣唐,當不學經、而學器。”
“你我都是古學一派,本來就該遮蔽後世胡亂解讀的干擾,方能讀出孔孟本義。若是去唐國學經,反倒亂了學問。”
“器則不同,各色實學學問,又不能靠十三經參悟出來。這才是要學的東西。”
荻生徂徠一派,自開創之初,便是重才輕德。何以謂之才,這便是所謂的器了。
太宰春臺覺得反正古學派要研讀先秦經典,那麼在儒學上,其實完全沒必要和大順進行過多的交流。
大家都是人,都研究先秦經典,大順那邊的人,也未必一定強過自己。倒是實學,經此一戰,可以明顯看到巨大的差距。
而且這東西也的確不是從十三經裡就能悟出來的,還是得要進行交流才行。
山縣周南心裡同意,便道:“其實此事已有找落。幕府的宗武殿下,即將赴唐修好。幕府也在召集儒生,要求舉薦一些有學問的儒者,跟隨前往唐國。”
“你我的門人弟子,也有不少,正可推薦他們前往。期間可叫他們多學多看便是。”
德川宗武要前往大順修好的訊息,並非秘密。前往大順也有些不少的人跟著,除了應有的儀仗之外,醫學學生、儒學學者,這都是要去的。
這個年代,古學一派力壓朱子學,雖然朱子學是日本的官方學問,但在民間的影響力,還是各色古學派佔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