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部正福自認自己已經看破了劉鈺隱藏的目的,但也不覺得這是一件壞事。
固然大順這邊可能是為了將來多賣貨,但開埠對日本帶來的好處,也足以抵消。
最起碼,如果大順這邊買日本的大米,日本的米價還能往上提一提。武士,是幕府的國本,他們的俸祿是大米。米價高,他們有錢花,這才能更加忠心於幕府,也有利於各藩的統治。
如果將來人口真的控制住了,按照劉鈺所言的“千萬人口”足以,阿部正福已經看到了光明的未來。
屆時,百姓人均一町地,每年繳納10石左右的貢賦,算上“二毛法”也就是大順那邊的兩年三獲的冬小麥,一家人年均還能剩下20石左右的糧食。不但可以保證小農有足夠的抗災能力,而且到時候還可以大量出口糧食去大順,平衡金銀外流。
日本此時的兵制、政治體制,決定了武士之外的人口,確實是有很多“多餘”的人。
這些人的存在,既不能增產糧食,因為土地決定了上限;活著又得多吃糧食,造成社會的動亂、一揆遍地;又沒有資格當兵,農兵分離加刀狩令;納稅又不計人頭,而是按照土地畝數。
阿部正福很認可劉鈺的說法:多餘之人,要之何用?
戰敗之後,改革勢在必行。
只是,不管是阿部正福,還是德川吉宗,從戰敗中汲取到的教訓,最多也就是火器不如人。
日本的民間輿論,則認為是諸藩扯了幕府的後腿。要不是諸藩扯後腿,幕府抗戰到底、另立新君,至少不用朝貢。
就這種教訓,改革的方向也就基本定死了。
激進點,如劉鈺所說的,努力當好買辦,攢錢鼓勵漢學,搞出一支能和武士對抗的力量,將來削藩一統。
反動點,如阿部正福所思,一切圍繞著武士制度和武家法度的穩定,而基礎便是等級制度、身份差異、以及小農不能徹底零碎化。
前者,得有失敗之後身死族滅之膽魄。
後者,那便是消減人口、維繫人均土地面積,保證小農經濟才能保證武士統治。
對大順而言,前者,日本必有事大主義、挾華自重者。
再者劉鈺嘴上說支援幕府削藩,可當年張儀嘴上還說要給楚國五百里膏腴之地呢。
後者,日本人口就鎖死在千萬左右了,一旦工業時代來臨,一千萬人口,有鐵礦煤礦的北海道被大順搶了、有煤鐵的長崎又在炮艦射程之內,本國又缺乏原材料,使使勁兒說不定真能成為重要的糧食出口國。
不過愛怎麼改就怎麼改,反正改革得花錢。在劉鈺看來,這買辦,幕府是當定了。只要想改革,不管是反動還是激進,都得當。
不反動不激進的保守,遏制消費、鼓勵節儉,那就容易再挨一頓打。
現在就該先給阿部正福上一課,回去後找康不怠炮製一篇引經據典的《人口論》,大肆在日本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