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凌他們得到訊息,韓國正在整軍備戰,秦國甚至都還沒想好是否要將此訊息通知魏國的情況下,韓國就真的發起了對魏國的突襲!
從未把韓國放在心上的魏國面對突襲只能倉促應戰,接連丟掉三座城池之後,才堪堪穩定了下來。
然而正當魏國調集兵馬準備發起反攻,要將韓國趕出魏國境內,甚至打算一路打到新鄭的時候,趙國卻突然出手,扮演起了所謂斡旋者的角色。
至於他們斡旋的方式,卻根本不是什麼力圖雙方和解,而是以龐暖為統帥,司馬尚為先鋒,集結六萬大軍陳兵於趙魏邊境,根本就是來脅迫魏國就範的。
直到此刻,秦國眾人才看清楚韓國的真實目的,韓國分明就是與趙國沆瀣一氣,企圖先挑起事端,然後再由趙國從魏國背後施加壓力,確保魏國可以和自己站在一條戰線上。
韓趙魏三國同出於晉,而現在韓趙兩國設局就是想要逼迫魏國一起,再次聯合起來抵抗秦國。
發現其中玄機,秦國豈能坐以待斃,當即展開一系列的應對之策。
王倌親自前往魏國,穩住魏國君臣之心,李斯則再度赴韓,而蒙恬的五十四軍則從皋城推進到秦韓邊境,對韓國施壓,王翦同時集結五萬兵馬,自鄴城出發,向漳水沿岸開進,意圖強度漳水直逼邯鄲。
而李凌這邊同樣也沒閒著,百里夢才剛剛拉起來的僅僅只有一個師的第三十八軍,加上楊端和的第十軍以及授命趙辛以隴西、北地兩郡郡兵為基礎組建的第六十五軍,共計七萬人馬,再出函谷關,重兵集結於太原,意圖沿上黨直逼井陘!
趙王遷顯然是沒有料到秦軍居然會真的為了魏國而再次出兵攻趙,而更讓趙王沒有想到的是韓國!
韓安在聽到秦軍又要發兵攻韓之後,當場就嚇尿了褲子,再加上李斯各種威脅,甚至揚言要直接滅了韓國,把韓王安送去隴西修長城,韓安直接舉手投降。
進入大梁城的王倌這邊,最初一直都沒能見到魏王,主要原因就是魏王其實已經在認真考慮趙國的建議,韓趙魏三國再次聯盟抗秦。
可就在這個時候,韓國突然休戰,秦軍又大舉進攻趙國,魏王此刻哪裡還需要考慮,當場趕走了趙國使者,立刻親自跑去驛館面見王倌。
還沒等秦趙兩國真正展開交戰,韓魏倒是在王倌和李斯的通力合作之下組成了聯盟,同時向趙國發起了攻擊。
面對韓國的出爾反爾背後捅刀,趙王遷直接命人抓了還在趙國的韓國使者,當場砍頭,然後吊在城門樓上示眾。
這氣是出了,可接下來趙國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趙國將要面臨韓魏秦三國同時發起的攻擊,與此同時一直被趙國所壓制,許久沒有了動靜的燕國也有了蠢蠢欲動的跡象,似乎只要趙國一個扛不住,就會被各國分而食之。
“武安君,武安君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