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喜歡製作某個型別片,比如之前的環球就拍攝了一系列青春片。但是這種型別片也不是每部都能賣座,觀眾的口味也在不斷的變化中。
有些人喜歡靠著一兩個成功的導演,不斷的讓他們拍攝他們最擅長的型別片。比如環球的辛伯格一定要捆綁住斯皮爾伯格拍攝科幻型別電影。
另一些則喜歡和明星捆綁,比如之前的米高梅,就一貫使用巨星戰術。大明星堆下去總會賣座的,只是不一定掙錢。
最高明的可能是原來在派拉蒙時期的邁克爾·艾斯納。他的戰術就是佔有手下的功勞。他自己不會辨識什麼電影賣座,但是手下一批製片人是此中的高手,只要給他們挑選專案的自***就可以了。
凱文·科斯特納想要獲得專案的主導權,只能走明星捆綁的路線。那就是打造自己的明星品牌,讓某類電影主角中,他佔據第一的位置。只要有這種大製作,第一候選人就是他。
而最適合他的,無疑就是傳統好萊塢那種,敏於行而訥於言的老派形象。一看就讓人放心,就知道是主角出現的那種角色。當然,他的形象又更微妙一些,不像原來這一類角色的代言人吉米·史都華那樣偏右,科斯特納的形象混雜了不少認同前大統領老羅納德理念的中間派的色彩。
那麼,有了這樣的角色,這樣的劇本,大製片廠找他談判的時候,科斯特納就處在非常有利的地位。如果他答應,那就是好萊塢數得著的大製作,如果他不答應,製片廠只能去找影響力差一個等級的替代品,也就只能消減成本做成中型製作了。
有了這種不可替代的壟斷性,就有了談判的籌碼。在和製片廠的談判中,就可以獲得很有利的地位了。
凱文·科斯特納原來只是模模糊糊的有一些直觀的認識,羅納德這番道理一說,馬上就像醍醐灌頂一樣,重重地拍了羅納德的肩膀一下,「你這是第二次給我指出了未來的方向了……哈哈哈,我永遠不會忘記的……」
他說的第一次,就是當年被羅納德挑中,去出演那部科幻小製作「彗星之夜」的時候。
「哈哈哈,人在好萊塢是需要朋友的……」羅納德也哈哈大笑。這樣做不是好心,而是他需要更多的明星像湯姆·克魯斯一樣站出來,打破奧維茨的壟斷,直接和製片廠發生聯絡。這樣的明星越多,奧維茨那套打包戰略就越無力。雖然好萊塢有太多的猶太人,但是隻要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專案公司,那麼用利益分化他們也就能更好的為自己爭取利益。
「你們在聊什麼,這麼開心?」旁邊那位黑人女明星聽到了他倆的笑聲,趕緊湊過來。
「哈,我給你介紹,這位是大導演,我的領路人,羅納德·李導演。這位是惠特尼·休斯頓,今天來和我試鏡新片女主角的……」
「哈,我聽過你的歌,非常好聽。」羅納德看著這位黑人歌手,仔細的打量了一番,要說她的外型條件,還真的適合拍電影。
一般的歌手,其實臉部線條都不算太好,否則她們肯定會走演藝路線的。比如一門心思想要當演員的麥當娜,就有一個門牙的缺口,其
實只適合從某個角度斜著拍,還能找到一點瑪麗蓮·夢露的神韻,但是換一個角度,那就是普通的義大利裔女孩,。
還有怎麼找角度都不行的,比如現在當紅的寶拉·阿巴杜,現在年紀也大了,體重因為不節制飲食暴漲,怎麼拍都是一個大媽。
惠特尼·休斯頓的體型就很像電影演員,而且臉部的線條左右都可以拍出比較美的特寫,屬於那種黑人當中比較符合白人的審美的明星。演一個女主角也不會失去多數觀眾。
「hat?怎麼樣?我能不能和麥當娜一樣當電影明星?」惠特尼·休斯頓看到羅納德在打量自己,一挺腰肢,把身軀半轉,整個人身材最有魅力的臀部也表現了出來。
「當然,你比芭芭拉·史翠珊更適合這個角色……」
羅納德現在還不忘揶揄兩句那個猶太人明星。
要說這部凱文·科斯特納準備接下來的電影,本來其實是為了芭芭拉·史翠珊和史蒂夫·麥奎因寫的。當年的勞倫斯·卡斯丹寫的時候,就是瞄準這兩個明星主演的。一個歌手,一個硬漢,都要本色出演是最好。
七五年的時候,這部電影劇本,賣了兩萬美元。但是可能因為太便宜了,芭芭拉和史蒂夫兩個明星都沒有看上,轉而去拍了其他電影。
到了一九八七年,這部電影又被推薦給了戴安娜·羅斯和瑞恩·奧尼爾。也是一個歌手和一個硬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