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養性事天為主題的講座,居然推動了基礎修心的進度,隱隱揭示了修行的真正概念。
‘修行即修心?’
‘煉氣就是煉心靈?’
秦銘回憶第九期《修行聚焦》白衣煉氣士嘉賓描述的修行。
難道所謂的修行不是人們早已熟知的修行,不是網友們想象的修仙修真,不是‘求內不求外,不假借外丹專修自身的煉氣’,不是‘傳統意義上吐納靈氣的修煉’,這可能要把原有的修行概念統統推翻!
不是餐風飲露。
不是還原祖性。
不是胸中五氣。
不是凝結金丹。
不是道家佛教。
不是修煉進化。
不是絕大多數人對於修行的認知。
這將帶來摧毀性的改變,現有的修行概念完全否定,代表著一個從未出現過的事物誕生!
修行是什麼!
秦銘心中有了個模糊輪廓,但卻說不出來,無法用語言描述。
耳邊響起講臺上女教授的聲音。
“我們繼承了擁有五千年曆史的華夏文化,該怎麼發揚光大,是你們將來要肩負的責任,誰也不希望多年之後的教室,貼滿外文的標誌,學生和老師交流使用外語吧?”
“再回到養性事天的含義。”
“孟子認為的天命其實就是人民群眾的意願,華夏民族的責任,絕不是虛無縹緲的蒼天。上古的堯舜,接過了這份意願和責任,帶領早期的原始部落一步步創造文明。”
“這些是宏觀層面。”
“從個人角度來說,就是求仙拜佛跪蒼天,皆不如求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就是要獨立自主,能養活自己。”
她的闡述很簡練。
養性:即修養性格,使其符合正確的道德觀念。
事天:就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統合,也包括人與自然相處之道。
秦銘越來越懷疑。
這不像是養性事天的講座,更近似公佈修行的鋪墊,讓人有一個預先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