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認為,隨著人漸漸長大,他們懂得越多,害怕的東西越少,恐怖作品會讓他們有種回到兒童時代的親切感。
其實這裡,可以作一個簡單的比喻。
如果把其它型別的作品看作是“清淡素菜”,那麼,恐怖作品就是“麻辣火鍋”,每天都吃清淡素菜,可能也不會覺得寡淡,但是隻要吃過一次麻辣火鍋,就會覺得之前的清炒素菜索然無味。
當然了這不是絕對。
不過,楊明明是這樣。
此時。
進度條過半。
跟隨主角葉馨的視角,得知死了的十二個女生,她們美麗的臉全部破碎,而且,她們生前都在午夜去過學校的解剖實驗室,那裡有用福爾馬林浸泡著的屍塊。
“她們在那裡遭遇了什麼?”
“殺害她們的是人還是鬼?”
“執意要破解這些謎團的405室新成員主角葉馨,會不會成為這一輪的赴死者?”
……
一個又一個的疑問,簇擁著神秘、詭異、驚恐撲面而來,楊明明已被代入劇情之中,讓這個故事牢牢地牽引著。
“葉馨的父親因惡性腦癌晚期,在一週前就腦死亡了,在昨晚出現的‘父親’,難道是‘鬼’?如果是‘鬼’,那‘父親’留下的夾克又是怎麼回事?”
……
“這真的是葉馨給自己設的陷阱嗎?將自己假想成一個受害者,然後去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最終跟那十二個女人一樣‘跳樓’?還是說,是有什麼在引導葉馨去這麼做?”
……
“‘405碎屍案’、‘月光社’、‘古典音樂’、‘蕭燃’四者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聯絡?真的是怨氣太重,化身為鬼了嗎?”
……
楊明明太想用自己的方式走近真相了。
他現在,變成了故事外的葉馨。
然而真相在最後一刻揭示,完全不是他想的那樣。
“呵……”
一聲淺笑。
讀者在與作者的較量中,註定是個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