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兒歌生存困難。
是因為無人創作嗎?不是。
是因為不好聽嗎?也不完全是。
其實問題在於,這些兒歌和當代文化是斷裂的。
當代兒歌創作的出發點是,只要模仿傳統兒歌簡單、易記、貼近兒童生活,就應當被兒童所接受。
然而這個出發點是有問題的,因為這只是傳統兒歌的表面特徵,而非本質。
更重要的是,當代的兒童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開始接受更多元化的文化產品。
雲峰就是看清了這個事實,才用繪本圖書、有聲讀物+兒歌的一個形式。
免費,是為了更好的收費。
現階段,他還沒達到“無慾無求”的境界,賺錢是必須的。
那麼,這個繪本圖書、有聲讀物+兒歌的形式,反響怎樣呢?
實際上,打上“雲峰”和“免費”兩個標籤,關注度就不會低。
雲峰,代表歌曲的質量,而免費,又有誰不喜歡呢?
“w(?Д?w,雲峰寫歌難不成也要跟寫一樣嗎?每一個型別都要涉及!”
“現在才真正明白‘跨界天王’這個筆名的意思,強無敵!”
“歌聽了,旋律就是雲峰在羅馬音樂廳裡演奏的那首吉他獨奏曲。”
“怎麼說呢,兒歌這玩意,沒有可欣賞的點啊……”
“此話差矣,兒歌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孩子透過聽兒歌,唱兒歌,可以學習語文、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怎麼能說沒有可欣賞的點呢?”
……
雲峰的新歌,期待的人自然不少。
但對於《小星星》這首兒歌,仍是褒貶不一,不過褒要比貶多得多,畢竟是免費的嘛,老話不是說嗎,拿人手短,吃人嘴軟。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
《小星星》這首兒歌是在全平臺釋出,指的是國內外,也就是有寰宇音樂(歐洲)、企鵝音樂(華夏)、櫻花音樂(日韓)、水果音樂(美洲)這四個最大的音樂平臺。
這也是為什麼等了近一個月才錄製好,因為要分別找華語、英語、日語、韓語四種語言的小朋友,錄製四個版本。
歌是免費,但繪本圖書、有聲讀物是收費的。
而原版繪本圖書,雲峰沒有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