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後者,則處於概念中。
或者說,是林拓試圖在現實中開啟的,以全民修煉“食氣法”,實現生命晉升的路線。
即,將食氣法傳授給沙盤人類,用這種方式來提升以太。
這個念頭其實出現的很早,不過林拓之所以始終未曾嘗試,主要源於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那就是,在他看來,落後的生產力環境下,這個路線很難走通。
道理也很簡單。
參考池國,在未授予科學前,整個國家的中的大多數人都還處於吃不飽、穿不暖的階段,人均壽命大概也就三十來歲,新生兒夭折很普遍。
而“食氣法”又是個見效慢,且個體資質差異明顯的東西。
大多數人一整天勞作後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了。
就算有少數人生命提升,其所帶來的以太增幅也很微小,相比之下,遠不如發展生產力划算。
而現實中,雖然996之類的現象也很嚴重,但相比之下,人們的精力還是比較充足的,相當數量的人有健身需求,這部分都可以轉化為修行。
另外一點在於。
從陽城推廣效果來看,其實大多數人都缺乏“資質”,即便堅持修煉,提升也並會很大。
只不過考慮到龐大的人口數量,才可觀些。
如果排除人口因素,人類群體中,真正天資出眾,可以比較明顯地拉高以太濃度的個體並不多。
“最理想的情況,是沙盤足夠大,並且其內部文明接近現代社會,在這種條件下再推廣食氣法,理論上才是最好的。”
林拓此前就意識到了這點,所以才急於拉昇池國的生產力。
畢竟,在他看來,以1號沙箱狹小的空間,如果沒有外力推動,很難實現文明升級。
可眼下回頭來看,這種近乎於“揠苗助長”的方式是存在很大隱患的。
“池國人貿然掌握了一整套科學,節省了大量的試錯時間。
這的確讓他們快速地過上了更好的生活,減少了無數人的死亡、苦難,實現了生產力的晉升,可同樣的,也因此埋下了隱患。”
林拓摩擦著簽字筆,陷入沉思。
這就彷彿是讓一個思想上沒有來得及成熟的幼年文明,提早拿到了毀滅級武器,社會內部缺乏對力量的敬畏與制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也就是說,想要避免類似的問題再發生,就不能強行節省掉這部分時間,即便想要幫助他們,也必須謹慎……”
“並且,一旦沙箱內的文明發展到擁有毀滅級力量的時候,我就需要更投以更多的注意力,防止他們貿然跨過‘毀滅的臨界點’。”
是的,毀滅的臨界點。
對1號沙箱而言,“湮滅彈”的出現便扮演了類似的角色。
此前,就算皇帝怎麼瘋,最多也只是掀起戰亂,絕對無法達到毀滅世界的程度。
而根據經驗,“執行日誌”並不會在這方面進行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