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陶縣,乃至整個府城,都為之震動。
在短短兩日之內,便沿著南山那座破舊的書院,向下開墾出一片平地,數千只桌椅被運送到這裡,一字排開,蔚為壯觀。
粗看去,光是其開闢出的座位,便起碼可以供上千人同時聽講。
與此同時,一道道車馬也從全國各地紛湧而來。
那是無數,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讀書人。
其中有自京都,車馬不停,晝夜奔波調集來的京都學子監生,乃至於各個學派,早有名望的讀書人。
也有聽聞聖人講道,自費車馬,從各個府城趕來的學子。
有人單人快馬,也有的,是成群結隊。
沒有人願意錯過一位聖人講道的機會,無論能不能學到東西,即便只是參與這件事,便已經是足以銘記一生的榮耀。
而對於陶縣百姓而言,坐在茶館窗邊望著從全國各地奔來的學子,便成了一件極有趣味的事:
“那難道是明州七子?”
“東涼大儒!”
“南江狀元!”
“竟然連京都小詩仙也來了?”
“那……那位難道是已經致仕歸隱的前任宰相?”
陶縣很小,但也不乏有見識者,隨著一位又一位,名動國朝的“大人物”趕來,就連再沉穩的人,也無法保持鎮定。
陶縣以及周邊地區的讀書人,更是趁著地域優勢,早已搶好了位置。
須知,聖人不禁旁聽,當朝皇帝也似乎樂見如此,雖然那些“前排”的好位置大多早就分配了出去。
但,南山那麼大,就算撈不到桌椅,搬個板凳、蒲團,乃至於席地而坐,總還是可以的。
在這種奇異而躁動的氣氛中,時間來到了第三日。
也是南山學堂開講的日子。
……
當初升的朝陽再一次點亮了這片山巒。
南山上下,已然是人頭攢動,密不透風。
上千只桌椅上,早有或老或少,或身有官職,或名聲在野的“學生”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