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的道理就在這裡,文字總是難免帶有作者的主觀意圖,難免離了真實,書看多瞭如果不知應用,一旦進入到現實生活,就會處處碰壁,很容易變成書呆子。
行萬里路則不同,因為這樣的人已經開始了眼見為實的實踐,總比死讀書的人接近了些許現實,可行萬里路看到的終是死物,山山水水雖然千姿百態,卻無有情志,哪裡能有人心複雜。
真想了解這天地之間的光怪陸離,還是要閱人無數才行。只要把人看夠了,再看雞湯文就不會熱淚盈眶,再看厚黑學也只是一笑置之,明白了明與暗,好與壞天然的伴生關係,也就不會再對世上那些所謂不合理大驚小怪了,心平了,氣也就和了,心志也就成熟了。
陳戒來此世上十幾載,書看得比同齡人多,可也談不上行萬里,更談不上閱人無數,怎麼他就沒變成書呆子呢?
簡單說,他還是個學生,還沒離開這座象牙塔,雖然受著束縛,卻也受著保護,現實的殘酷他暫時無需體悟。
往深了說,是陳國剛預防針的功效,陳戒開蒙的時候,父親就告訴過他,盡信書不如無書。
同樣是唐朝歷史,《舊唐書》對武則天的評價明顯正面得多,而《新唐書》則是對她口誅筆伐,為何?因為《舊唐書》是唐人所著,自然要給唐皇的母親留點面子,《新唐書》是宋人所著,自然無此顧慮。
立場不同,筆下的情緒自然也不同。同樣一個歷史人物,後人的評價卻是天壤之別,誰對誰錯?
陳戒不想糾結這些因立場帶來的偏頗,沒意義。對武則天的評價史書雖有差異,可大周朝是真的吧,武則天稱帝是真的吧?不管史官立場如何,對於這些史實,大家的意見總是一致的吧?
有意見一致的地方就行,陳戒讀書只看這些。
至於那些帶有立場的評價,都是看人下菜碟的嘴把事,碰上喜歡武則天的人,陳戒就聊武則天好的地方,碰上討厭武則天的人,他就聊她不好的地方,反正都是書裡有的,陳戒只是引述。
對於陳戒而言,他對武則天並無好惡,甚至無感,他做的只是隨順周圍人的好惡。陳戒這種左右逢源的功夫應該是遺傳了呂國萍的本事,只不過他對這些嘴皮子功夫沒興趣。
馬天來見義勇為的事蹟很快傳回了華強一中,只是一篇文章,就把他在同學眼裡的印象徹底扭轉過來。人都是健忘的,就連高一五班的學生,也不再計較他陷害馬老師的事情了。
“看來咱們錯怪他了。”
“肯定是他爸背後搞得鬼。”
“我看他本質不壞,要不是爹媽慣得太厲害,也不至於變成現在這樣。”
宣傳欄上貼著馬天來見義勇為的文章,一群學生正在下面竊竊私語。
“真的假的?”馮詩楠一臉不相信地看著文章。
“救人這事應該是真的,至於動機,那就不知道了。”陳戒悠悠回道。
“雖然文章寫得太玄乎,可是救人的動機總歸是好的吧?”
“事實是事實,但是過程和動機都是可以修飾的,這是我讀歷史這麼多年的心得體會。”陳戒忍不住笑了起來。
馮詩楠眯他一眼道:“看你平時一本正經的,可這件事上我怎麼覺得你有點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
“這話確實容易讓人誤會,如果不是你問,我肯定藏在肚子裡。我不喜歡撒謊,現在你問了,我也只能實言相告。為了打消你的誤解,我給你舉個例子吧。”
“呦呵,你還舉栗子,那我要不要舉個花生?”馮詩楠說完笑了起來,原本嚴肅的氣氛突然變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