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可是很多時候,陳戒並不把自己當孩子,判斷是非的能力他自認還是有的。既然獨立思考的習慣已經被陳國剛訓練出來,那就自己琢磨吧。
畢竟惡搞鄰居這種事打死不能讓陳國剛知道。
有一點陳戒很清楚,同樣是傳統,他重直,陳國剛重恕,兩人性格的偏重除了秉性不同還有成長環境的影響,這首先成為了他的思考方向。
在陳戒的記憶裡,他對“人類”的最早概念是在三歲,那時陳國剛說過一句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至於三歲之前陳國剛是否說過別的話陳戒記不清了,他對同類的第一次印象就是:原來人是要防的。
對於幼兒來說,他不懂何為好壞,何為善惡,他是空白的,他對世界的先天印象都是單純的,樸素的,他還不懂傷害為何物。所以對於陳戒來說,這句話既新鮮也震撼——原來人是要防的。
就像呂國萍第一次離開自己去南方發展,陳戒才明白——原來媽媽也是會離開的。
成年人的所謂經驗不就是在一個個的第一次中形成的麼?很多時候,我們把經驗保留,卻把產生經驗的第一次忘卻了。
陳戒的記憶力生來就好,“防人之心不可無”他一直沒忘,而後天教育又進一步加強了他對“防”的概念。
陳戒“防”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防拐賣,防猥褻,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讓陌生人隨便碰,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隨便拿。
幼師們傳授經驗是一片紅心為孩子,可凡事都有一體兩面,腦海裡經常被負面案例充斥,時間久了,陳戒也會自問:怎麼感覺到處都是壞人?
對於一個15歲還經常十萬個為什麼的人來說,童年時期的陳戒求知慾更加肆無忌憚,就連陳國剛也經常招架不住。那時陳戒最常問的就是:為什麼要防?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經歷過的人不需要問,痛苦就是答案。陳戒沒經歷,不知道痛苦為何物,他想知道。
幼兒園普及自我保護知識時陳戒剛6歲,正是進入“7歲8歲狗也嫌”的關鍵時期,聽覺、視覺、嗅覺都在快速發育,那個年紀的陳戒又饞、又滑、又不老實,淘得不得了。
陳戒6歲時,陳國剛已經分居一年,正是他獨自撫養兒子最累的時候。為了能讓陳戒這小子消停一會兒,陳國剛找了很多辦法,直到有一次,他發現陳戒看《人與自然》時特別專注,這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陳戒有了《人與自然》,雖然安分不少,可是嘴饞的毛病卻一直改不掉。
沒辦法,陳國剛只能讓呂國萍從外地捎了幾斤核桃。選核桃,因為這東西好管控,小孩子的胃還沒發育完全,吃東西都要適量,陳戒想吃核桃只能在他的幫助下完成,有了這道手續,陳戒再貪嘴,也不至於吃壞肚子。
狗也嫌的陳戒人小鬼大,早就看出陳國剛的意圖,他嫌每次請示太麻煩,就在陳國剛夾核桃時躲在一旁偷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