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正是蘇聯人心虛的地方,統計不出來?這是不可能的,莫斯科不會對國內人口不瞭解,他們曾經做過三次人口普查。不可能現在卻無法拿出人口統計,那麼就是故意隱瞞。而且從波茨坦會議上,蘇聯人貪得無厭的表現來看,這頭北極熊的狀況肯定非常差,所以對德國的一切東西都照單全收。”
會議上的外交官都非常認可的點頭,外交部常務次長亞歷山大卡多根也認可。艾倫威爾遜應該是最有資格對蘇聯提出質疑的公務員了,波茨坦會議上,就是他代表英國和蘇聯方面進行暗箱操作。
“艾倫的估計雖然過於樂觀,而且沒有直接證據,但是種種因素加起來的佐證,也可以說明部分問題。對於德國人的殘忍無情,在蘇聯境內造成巨大破壞是真實存在的。如果蘇聯和德國對對方的破壞程度在一個層面上,蘇聯出現一千五百萬適齡青年的損失,非常的合情合理。”
“是這樣的,亞歷山大爵士。蘇聯肯定不會比德國好到哪裡去,如果我們可以派出一個代表團,去蘇聯訪問的話,挑選幾個大城市作為訪問,就可以和蘇聯普通人進行一番溝通,提及德國侵略的問題,如果被訪問者表達仇恨,提及有親屬在戰爭當中死亡,我們將這些訪問彙集在一起,就能有一個大概的估計。”
“對了,來之前外交部接到了莫斯科的訊息,蘇聯想要以民間交流的方式對倫敦進行藝術訪問,似乎要派出一隻叫紅旗歌舞團的隊伍過來。”
亞歷山大卡多根聽艾倫威爾遜一說,點頭道,“外交大臣的意思是歡迎這種民間交流,而我們的回覆是可以進行一次互訪,表示大英帝國無意和蘇聯為敵,做出團結和睦的樣子。既然是民間交流,回訪的團隊自然也可以和蘇聯普通民眾進行交流,那樣就可以確認,是不是蘇聯真的短時間內,無法發動世界大戰的實力了。”
“那真是太好了!”艾倫威爾遜難掩興奮,他相信對於普通人來說,英國在代表團當中的話術高手,一定能夠套出想要的資訊。
紅旗歌舞團,就是那個很出名的男聲合唱團吧?如果時間來得及的話,他也想去聽一聽,畢竟機會難得,錯過以後就不會再有了。
為何要抨擊蘇聯外強中乾,讓這種想法成為共識,其實很簡單,如果和蘇聯開戰,按照前兩次戰爭的經驗,幾年以內就足夠把整個大英帝國打得不留一個年輕人。
這就和蘇聯認為帝國主義會挑起世界大戰一樣,英國也怕蘇聯,而且想法和蘇聯一樣,都認為在這個艱難的時刻,一定要讓對方不敢興起挑起戰爭的念頭。
蘇聯的辦法就是在東歐建立緩衝區,防止英美尤其是美國的入侵,英國的辦法就是為了防備蘇聯的入侵拉住美國駐軍歐洲。
如果能夠明確蘇聯沒有挑起世界大戰的能力,正躺在手術檯上療傷,大英帝國就不用擺出歡迎的態度讓美國進駐歐洲了,至少把駐軍權利侷限在聯邦德國境內。
要知道,北大西洋公約其實是英國和法國一起,首先說服美國建立的,只是這段英國主動提及建立北約的歷史,並不為人所瞭解。
同樣不為人瞭解的是,蘇聯解體之後,英國的大陸均衡本能發作,曾經建議俄羅斯加入北約,只是按個時候美國的實力早已經一家獨大,而且對英國那種把堡壘從內部攻破的傳統非常瞭解,全當做沒聽見這種建議。
正式會議開始之前,英國代表團內部會議,已經拿出來了共識,那就是蘇聯外強中乾只是表面強大,美國手裡有核彈,蘇聯不會鋌而走險挑起世界大戰。
至於主要議題殖民地問題上,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遠東已經傳來訊息,印尼雅加達,印尼的蘇加諾宣佈獨立,這讓大部隊還在路上的荷蘭憤怒不已。
荷蘭人現在是最為急切盼望會議召開的國家,不過英國代表團首先接觸的還是法國人。
和法國代表團的外交官尼諾貝特朗見面的時候,亞歷山大卡多根主動張開手和對方進行擁抱,為這一次的布魯塞爾會議定下一個團結的基調。
“法國軍隊的速度還要快一點,越南並不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我們沒有長久呆在那的理由。”亞歷山大卡多根主動示好道。
“歐洲的團結在於英法之間的關係。”尼諾貝特朗給予了正面的回應,“如何保障大歐洲的利益,需要我們兩國的共同努力,對了,關於薩爾區的問題,我們認為同樣應該在這一次的會議上解決。”
“原則上,倫敦不會反對!”亞歷山大卡多根打了一個官腔道,“誰讓英法是盟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