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細微差別是正常的,就如同歷史上鐵托的反對派被清洗乾淨,現在卻活的好好地一樣,目前的誤差屬於正常範圍之內。
在艾倫威爾遜回到波茨坦之前,代表大英帝國參加波茨坦會議的英國首相已經換人了。
丘吉爾被新首相艾德禮所取代,丘吉爾被隨即任命為顧問,取得了繼續留在波茨坦會議旁聽的權利。
同樣和新首相艾德禮前來的,還有新任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新任外交大臣是工會領袖出身,曾經組織和領導了一九二六年全國大罷工。
和這個年代很多工人支援的黨派一樣,歐內斯特·貝文在希特勒崛起的時候,主張英國應該先下手為強,對抗德國和義大利威脅。
很長一段時間內,和工人密切的黨派,按照後世的劃分都是一水的戰爭黨派。
比如肯尼迪之前的美國民主黨,純粹一個白人黨派。
澳大利亞工黨,首先實行白澳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歐洲各國社會黨,堅定不移的支援開戰。
和工人關係密切的黨派,往往是加入戰爭的決定性力量,這在後世白左瀰漫的歐洲,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新首相艾德禮和新任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到達波茨坦之後,讓杜魯門有些不開心起來,相反斯大林的心情倒是非常不錯。
因為不論是新首相還是新任外交大臣,在不少人眼中都是在明顯不過的親蘇份子。在英國參加干涉蘇俄革命時,歐內斯特·貝文曾鼓動倫敦碼頭工人帶頭行動,宣稱如不把“傻喬治”號輪船上運往波蘭的軍用品搬走,就拒絕為該船裝貨,對政府造成很大壓力。
英國新政府的一號和二號人物,帶著這麼明顯的親蘇成分來到波茨坦,杜魯門是什麼心情可想而知。這就是艾倫威爾遜回到波茨坦的時候,塞琪琳霍夫宮的情況。
首先是對外交部秘書和內閣秘書彙報工作,對著愛德華·布里奇斯問道,“愛德華爵士,我的工作是不是要首相有所隱瞞?”
愛德華·布里奇斯沉吟了一下,緩緩搖頭道,“不行,這不是在國內,國際會議還在進行當中,我們私下和蘇聯人的交易,不能對新首相隱瞞。因為會議還沒有結束,同時暗箱操作還要繼續,在這種時候要對新首相表達誠實。”
“可是前任首相還在。”艾倫威爾遜有些撓頭,有些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
“公務員對政黨交替採取友善中立態度。”一旁的亞歷山大卡多根插言道,“至於丘吉爾先生和首相的交接,那是他們的事情。”
“很好!”愛德華·布里奇斯口中吐出一個單詞,意思已經在明顯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