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威爾遜是一個帝國公務員,當然還是要做正事的。
在巴倫爵士的指示下,邀請帕特爾派出國大黨的精英,涉及印度未來的政治和經濟制度,這要分成兩個方面來看,在制定法案的時候邀請的是尼赫魯的擁躉,培養經濟勢力更加側重於帕特爾的支持者。
說白了,之所以在經濟方面側重於帕特爾的支持者,主要是因為印度教的保守派,看起來更加適合做一個買辦勢力。
那麼為什麼自由競爭看著這麼美,卻又實現不了呢?因為當下以歐美推動的全球化體系本質是個剝削體系,是強國不斷剝削弱國的政治經濟體系、是資本獵食的獵場,主要居住在西方社會的國際資本肆意的掠奪世界資源。
當落後國家開啟國門的時候,由於這些國家基本沒有資本,就會成為國際資本掠奪的物件,根本不可避免的在國內形成買辦這個階層,當這個階層掌握國家權力的時候,落後國家永遠地成為了國際資本的獵食物件,用不能翻身。
落後國家的自由主義者,全部都會成為依附於歐美的買辦勢力,幾乎是沒有例外的。例外的無非就是蘇聯崩塌後的幾個漏網之魚。
想要對抗國際資本,必須自己手中也有資本,資本才能戰勝資本。比如某大國,手中有一套叫做國企的國有資本,這是對抗國際資本的本錢。
這個資本其實印度也是有的,就是被莫迪老仙不斷出售的國企,源自於尼赫魯獨立之後建立的印度國企資本,等到印度的國有資本被賣乾淨了,印度真正苦難的日子才會姍姍來遲。
等到印度上下被吃幹抹淨,這個國家才會被判斷不會對國際秩序造成威脅。
艾倫威爾遜非常的糾結,因為目前他處在我反對我自己的苦惱當中,他不能過於削弱印度,因為印度必須阻擋和平教世界連成一片。可太強了也不行,太強了就會對宗主國不尊重。
所以只能帶著矛盾的心,作出大公無私的樣子,分別吸引國大黨兩個截然相反的派別,分別從政治上和經濟上來為獨立後的印度謀福利。
又要為撤走後的大英帝國留後門,還要考慮後門不能太大,要正合適大英帝國的大小,太大了把美國放進來就不好了。
所以說這事也不容易,是非常考驗帝國公務員能力的一件事,他哪有總督這麼清閒?
在工業和農業的選擇上,艾倫威爾遜在面對帕特爾的擁躉還表示,應該更加的夯實農業的發展,帕特爾這個姓氏在種姓上本來就是村長的意思。
雖然村長這種低階官僚談不上什麼位高權重,但架不住多啊,以印度的人口和麵積,不得有個幾十萬個村子。
農業社會經濟基礎穩定,沒有脫離小農經濟的影響,整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序自然也受著小農經濟的拖累。
因此,由小農經濟衍生出的村社文化,乃至由村社文化發展出的包括政治體制和軍事體制的上層建築,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最終必然都要回歸到村社本身去看。
在帕特爾的極端保守派支持者面前,艾倫威爾遜表示要重視農業,發展工業,夯實基礎的發展方陣,簡直就是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
“很難相信,總督府的公務員當中,也有尊重印度國情,並且為之考慮的人。艾倫先生真的非常令人欽佩。”
面對這種誇獎,艾倫威爾遜顯得非常高興,正面回應道,“尊重這個詞對我是最大的誇獎!”沒人比艾倫威爾遜更尊重印度,他甚至尊重印度教!
如果他知道這些保守派這麼容易糊弄,早就帶著總督府的公務員,找個神廟去參拜了。雖然他之前把寺廟長老的聖女都給端了,他對印度教的尊重還是沒有改變。
只是把端了聖女的行動當做功績,繪聲繪色的講述給了總督的夫人和女兒,他不說,這些印度人也不會知道。
“帕梅拉對印度歷史悠久的文化著迷,一直想要讓我帶著她去看看。”正話反說一直都是帝國公務員的必備技能,艾倫威爾遜當然也不會例外。
“想要體會印度悠久的主流文化,沒有比比爾拉神廟更好的地方,對於德里而言尤其如此。”
“我早就想去看看。”艾倫威爾遜表示很有興趣,一副我們印度太厲害了的表情道。
德里曾經是莫臥兒帝國的首都,大多數的地標都和和平教有關,比爾拉神廟算是為數不多的印度教神廟,作為曾經莫臥兒帝國的首都,德里的印度教神廟,一般不像是其他地方的神廟那樣浮誇,堆砌著各種不可名狀的雕塑和彩繪。
說實話次大陸大部分的印度教神廟都過於浮誇,和宗教的恢弘大氣絲毫不沾邊。
神廟由德•威爾辛格始建於一六二二年年,一七九三年普里特維•辛格對其修繕。十幾年前,由印度富有的比爾拉家族出資,重新建造了拉克施密-拿拉央那神廟,因此,這座神廟也稱比爾拉神廟,神廟建成之際,聖雄甘地曾親自出席開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