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諾德,蘇聯吃不飽飯的問題,比其他國家吃不飽問題更加嚴重。世界邊緣角落吃不飽飯,頂多就是,遊行抗議?推翻政府?了不起就是一場內戰,打上個一兩天?三四個月?五六年。死傷個七八千、百十萬人。”艾倫威爾遜孜孜教導道,“那也不算大事,但蘇聯人吃不飽可是會生氣的……”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阿諾德也像是廣恍然大悟一般點頭,“帕米拉要是在家一定會同意的,她就認為保護珍惜動物迫在眉睫。”
以色列宣佈控制大部分約旦河西岸地區,以及粉碎了敘利亞從北方的進攻。
可能是阿拉伯聯盟宣佈石油禁運的訊息,造成了全世界的震動,以色列緊接著宣佈了在戰場上的優勢,表明自己仍然是佔據主動的一方。
外交部判斷這個訊息是否真實的時候,艾倫威爾遜認為沒有必要,“這就和埃及有一百萬平方公里領土,但只有百分之三能住人一樣。約旦河西岸大部分土地就是空地,約旦軍隊都縮到城市當中防守,以色列佔據大部分約旦河西岸土地有什麼奇怪的?”
別說佔領約旦河西岸大部分土地,以色列說還佔領著大半個西奈半島也可以,因為西奈半島的情況和約旦河西岸差不多,埃及的裝甲力量損失之後更加不會出城了。
聽以色列怎麼說,還不如關注一下地中海對峙到什麼規模了,還是關心歐共體會議,英國畢竟也參加這一次的應對會議了。
在經過歐共體各國的激烈討論之後,各國取得一致意見,希望英國代表歐洲發揮外交影響力,能夠促成歐洲和阿拉伯聯盟的直接對話。如果可能的話,希望能夠讓阿拉伯各國派出代表和歐共體談。
外交大臣帕特里克已經做好了準備,將要在歐洲各國期盼的目光中開始中東之行,艾倫威爾遜彷彿看到外交大臣驕傲的挺起胸膛。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今天歐洲國家對英國的期盼,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波斯灣保留了軍事存在,而且在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問題上,並沒有糊塗。”艾倫威爾遜現實認可英國在中東問題上不和阿拉伯國家敵對的正確,然後話鋒一轉,“大臣做出努力的樣子就可以了,就算最後能談成功石油禁運的事,石油漲價也不可避免。”
“法國似乎也避重就輕,只關心石油禁運的事。”外交大臣帕特里克也注意到了巴黎政府的曖昧態度,“要以國家利益為準繩。”
二戰之後,從來沒有一個英國外交大臣的出訪,被如此多的歐洲國家所重視,雖然外交大臣出訪的不是任何一個歐洲國家。
帕特里克的中東之行首訪之地是開羅,埃及是阿拉伯的領袖國家,英國也是一直這麼塑造的,第二個目的地就是沙特,伊拉克則排在第三,緊張的行程甚至還包括了伊朗,最終在科威特和沒正式獨立的阿聯酋為止。
法國當然不希望讓英國獨美,法國外長的出訪國家主要是北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雖然不如中東國家分量這麼足,法國也盡力了,法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在大敘利亞地區,敘利亞現在是蘇聯的盟國,黎巴嫩影響力太小。
在英法兩國開啟外交工作的同時,歐共體就決定發表一項宣告,表示在中東問題上“歐洲觀點一致”。它們還呼籲在歐洲和阿拉伯國家之間開展直接對話, 以此作為英法兩國外交工作的支援。
沙特國王費薩爾在接待造訪的英國外交大臣時候,十分鄭重的表達歡迎,“說實話,阿拉伯聯盟一直鄭重的等待著歐洲國家的邀請。”
當中東產油國紛紛表示同意和歐洲國家進行直接對話,讓英法兩國發揮外交影響力的時候,讓處在交戰方的以色列坐立不安,以色列高層充滿了悲觀,歐洲中立總比歐洲敵對好,但看來歐洲似乎準備對阿拉伯國家妥協了。
“事到如今,我們不能看著辛苦建立的祖國走向滅亡,為此使用一切辦法也在所不惜。”經歷過二戰慘痛經歷的梅厄夫人開口道,“空軍做好準備,必要的時候開啟核打擊。”
這一天的以色列對外的公報當中,公開了以色列手中有核武器的事實,面對著滅國威脅的以色列絕對不會坐以待斃,終於在這個時候,以色列亮出了自己的核武器。
總理梅厄夫人命令沙漠中的戰鬥機和近程導彈裝上核彈待命,足以導致核戰爭的扳機已經扣緊!
------題外話------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