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威爾遜則直接找好大兒聊聊,“到了孟加拉,看到頭上纏布、手腕有手環的錫克部隊,這是著重收買的物件。在英屬印度時期,錫克人就是我們重要倚重的族群,英屬印度軍隊百分之五十的軍官、百分之四十的海軍軍官,三分之一的空軍軍官都是錫克人。”
英國和錫克教的關係從一八五七年的印度大起義就開始了,當時英國在印度的兵力不足,還要保衛英國家屬,面對著印度大起義,直接從錫克教的地方徵集了十萬錫克軍團,用來鎮壓印度大起義,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錫克教算是英國殖民統治的幫兇。
艾倫威爾遜相信還是有些香火情在的,畢竟英國還有錫克教社群,把一整個族群定位成可以拉攏的物件,給了印度上流社會的待遇,這可不多見。
“知道了。”大衛點了點頭,“我到地方一定會和當地的印度軍隊打好交道,塑造和睦的氛圍。”
“外交層面的事情就交給我,外交部會闡述,不會長期駐軍,只是恢復當地和平,至於一些勤勞肯幹的工人,緬甸人首先不怎麼勤勞,緬甸的自然環境並不差,看來不可避免的要從韓國身上想想辦法。當然如果代替韓國,那是最好不不過了。”艾倫威爾遜說到這,“我還有很多事情要跟進。有些問題也是最近才剛剛想明白。”
“哪方面?”大衛有些驚訝,老父親做決斷是比其他人快的,如果內閣不同意的話,他都是一直孜孜不倦的勸說,直到達成目的。竟然也會有問題能夠想這麼長時間,才有答案。
“香江的定位問題。”艾倫威爾遜慢吞吞的回答,“你先把孟加拉的事情處理好,這個問題至少近期是不用你關心的。”
香江的問題對英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裡面利益巨大,處在英國的角度自然是希望保留既得利益。但如果就是金融房地產兩個專案支撐的話,顯然是撐不起來,再者這兩個東西不足以形成牽制。
只有金融和房地產的香江說實話,是不足以讓帝都多權衡的,命運完全看帝都的心情,鬧大了英國也沒法用上什麼力。畢竟都回歸了,就算英國臨走之前埋下了暗樁也無濟於事。
類似艾倫威爾遜記憶中的結果是不能接受的,雖然兩國都難受,但明顯早已經不是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是更難受的那個。
曾經艾倫威爾遜希望馬來亞走臺積電路線,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馬來亞的人口已經無法在承受更多的產業了。畢竟造船和汽車,這兩個就業大戶英國都和馬來亞分了,更何況還有化工、以及馬來亞本來就有的優勢產業,再加進去也不能提高什麼。
如果在香江走臺積電路線的話,那麼這種發展肯定和他記憶中的香江不一樣,後果就是在苦一苦詐騙島。
這倒不是問題,那又不是英國的利益所在,如果香江有一個類似臺積電的企業存在,可以帶來香江更加長久的繁榮,英國在儲存既得利益,可以更加長久的牟利。
有了半導體產業的香江,變得更加有實力對英國也是有利的,至少可以藉由香江市民的支援,和帝都多談談怎麼惠的問題。惠的多了,英國也可以從裡面分點,想一想就覺得是雙贏。這要是操作得當,中芯可能都不存在了。
“很顯然,這種高耗能高投入的產業,詐騙島的人並不需要。”艾倫威爾遜進行著自我催眠,詐騙島更加原生態一點挺好的。
公務員群體當中最具有行政經驗的專家,終於在無上權威的殷切期盼中出發了,希望他們一切順利,到了孟加拉好好造福社會。
底線是快速恢復秩序,以後一定要比印度人均收入高,別管高多少哪怕是高一英鎊也行。
這個目標應該是不難的,獨立之後的孟加拉國是單一民族單一宗教的國家,有英國保障國家安全,趕緊埋頭苦幹就行了。
等到孟加拉國發展起來了,就可以期待第二步了,散播一下大孟加拉主義,讓印度知道一下單一民族國家會給印度帶來什麼。
不知道印度對這一次印巴戰爭的經驗總結開始了沒有,英國出刀肯定是預料之外的,印度人只准備了一桌子飯,卻來了兩桌人客人,這怎麼吃?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