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出國本來是參加國葬,可印尼出乎預料的出現變故,艾倫威爾遜回來的當務之急就是為這件事擦屁股,畢竟美國總統在重要,也已經死了。活著的人還要活著,沒有精力一直關注死去的人。
肯尼迪也沒有什麼可自怨自艾的,就在他沒刺殺的兩個星期之前, 南越的統治者吳庭豔也被軍事政變幹掉,誰關心了?
為什麼關心印尼政變而不關心南越政變,大是大非的問題,能談事實麼?我方政變是人民內部矛盾,敵人政變那是敵我矛盾。
在被詢問印尼事務的看法,艾倫威爾遜也實話實說, 他回來之前已經去過了吉隆坡,在白廳露面又去了國防部,現在已經有了一些佈置,首相詢問便侃侃而談起來,“幸虧我們的皇家海軍能夠擺平這個問題。而且印尼這個國家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和平教人口第一大國,印尼共現在掌控印尼,在阿拉伯世界應該會引起很大的反響,如若能夠讓和平教世界站在英國的一邊,也算是獲得了一些利益。”
“伊拉克和埃及都有英國之前出售的航母戰鬥群,雖然不堪大用,但用來撐撐場面還是可以的。可以適當的溝通,看看能不能讓兩國起到一定的作用。”艾倫威爾遜提出了這個建議,等待艾登的回答。
英國和阿拉伯世界有什麼共同利益,如果不是英國堅定的站在阿拉伯立場上反對以色列,那英國和阿拉伯世界就是一點共同利益都沒有。純粹的帝國主義和被壓迫的勞苦大眾關係。
沒有以色列的話,阿拉伯世界的反英浪潮只會增大而不會減少。
從這一點來說, 英國還要感謝以色列的存在,而不是為了世界能源中心,片面的、不知變通的全盤否定以色列。
而且以色列的最大支持者是美國,美國和以色列捆綁在一起,減輕了英國多少壓力啊。
今天英國能以一副阿拉伯世界盟友的面目出現,都要感謝以色列和美國的捆綁。如果英國和美國真穿一條褲子,那才是英國從阿拉伯世界崩盤的開始,那也是艾倫威爾遜腦海中世界的事實。
整個阿拉伯世界甚至和平教世界,都不存在一個真正親英美的國家。某個國家的上層會親美,但大多數人清一色的反美。真當阿拉伯人只有魚的記憶,不知道幾十年來,是哪個國家不斷在阿拉伯世界投炸彈?只是阿拉伯世界,沒有一個拳頭足夠硬的國家存在罷了。
不少阿拉伯國家都迫切希望冷戰再次開始,好證明一下自己的統戰價值,蘇聯活著阿拉伯世界沒吃這麼多炸彈,蘇聯沒了都不知道被錘多少次了。
很多阿拉伯上層親英的國家,都是以英國同情阿拉伯國家的話來化解民間的反英思想,現在除了以色列,總算是有第二個理由了,英國反對無神論者入侵和平教世界。九千萬人口的和平教國家被顛覆了。
“聽起來不錯。”艾登聽了之後很滿意的道,“對印尼的佈置到時候做一份報告給我, 我十分期待著好訊息。”
“是, 首相。”艾倫威爾遜長出口氣,總算是把這一次出國的來龍去脈交代完了。
轉頭他就去外交部,準備召喚一下埃及和伊拉克大使好好談談,關於蘇聯集團對和平教世界國家的惡意顛覆這件事。中東這個世界能源中心,英國是不能撤離的,一旦撤離英鎊的匯率就穩不住。
這就好像幾十年後的歐元,歐元流通的歐盟國家有支撐歐元的產業麼?
德國和法國可能有一些,但德法兩國其實撐不起歐元的結算份額。歐元的結算份額其實是依靠俄羅斯的資源撐起來的,尤其是烏克蘭戰爭之前。
美國一個把踢出俄羅斯結算體系,盧布漲回來比歐元還快,根源就在於此。
歐洲有一些高階產業,但大宗原材料歐洲很缺乏,資源比肩印度絕非浪得虛名。
烏克蘭戰爭要是打上幾年,這畢竟是一個比爛的世界,某大國完全可以在俄羅斯拖著歐洲看誰裸遊的情況下,在人均收入上超過東歐國家。
到了那個時候,某大國前面就真的只剩下所謂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拿著東歐脫離華約經濟增長,內涵某大國的不明生物應該會少很多。
艾倫威爾遜碰上揚我國威的好事,都不忘記照顧一下兩個阿拉伯世界的強國,持之以恆的減輕英國的負面印象。反正這兩個國家不可能真的帶領阿拉伯世界站起來,怕什麼?
有石油然後呢?就算有一座金山,英國只有煤鐵,那麼那座金山就是英國的,多簡單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