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艾倫威爾遜仍然在核戰爭隨時降臨的情況下,讓妻子充值關注印度。根本原因是他不認為會打起來,甚至並不覺得古巴導彈危機比烏克蘭更加危險。
兩件事的國際大環境完全不一樣,在古巴導彈危機的年代,各國其實發展的都還不錯。科技進步各國公民都覺得未來會越來越好。
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對自己國家都還是很自信的,整個社會是向上走,這絕對是毋庸置疑,沒有魚死網破的社會環境,也不太可能真豁的出去,哪怕古巴導彈危機確實危險。
至於烏克蘭危機的時代, 整個世界早已經是刺刀見紅的紅海了,科技已經停滯了, 很長時間沒有大的進步。有腦子的人都知道, 那是一個存量世界,你想要發展就必須成為最不爛的那個, 競爭者死了你才能吃飽。
美國幾十萬億的國債,不殺了別人吃肉等著爆炸麼?對歐洲來說,其實烏克蘭戰爭更加危險,國際上美國磨刀霍霍,俄羅斯已經被逼到了不能後退的地步。
所謂歐洲制裁也就隨便看看,美國不可能被難民淹沒,但歐洲會。所謂制裁俄羅斯,歐盟東擴的選項是不存在的,制裁加持之下,俄羅斯的發展可能很長時間沒有起色。
但俄羅斯完全具備把歐洲拉到和自己一個水平的能力,只要歐元崩盤,西歐的歐盟核心國家可能也就是生活水平跌落,東歐的邊緣歐盟國家,不一定會比俄羅斯的日子好。
美國隔著太平洋打著越南戰爭,都把自己快打成重傷了,更別提相鄰烏克蘭的歐盟,制裁俄羅斯經濟,讓東歐對歐盟產生向心力?俄羅斯也可以反過來把歐盟拽到和自己一個水平,力是相互的……
艾倫威爾遜判斷,古巴導彈危機危險程度,不一定會超過烏克蘭戰爭。
自然會不遺餘力的引導把注意力放在印度上,今天的內閣討論,證明了這種引導已經接近成功了。
前進政策的評估報告是黎吉生做出的,結論是他這個內閣副秘書長下的。首相以及外交大臣、國防大臣分別看了報告,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民間只知道印度的事,他們可知道古巴的動靜,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決策。
一方面是英國怎麼辦,另外一方面的震驚,則是對前進政策的震驚,印度這種挺起胸膛亮起刺刀、把勝利建立在對手不反抗基礎上的計劃,真是讓他們大開眼界。
“關注印度對英國有什麼好處呢?”在艾登的眼神示意下,拉博·巴特勒詢問道。
“這一場戰爭的最大好處,英國終於不是印度最為仇恨的國家了。”艾倫威爾遜一臉如釋重負的說道,“長期以來,印度獨立之後的防備不流於表面,但確實真實存在的。而戰爭爆發之後,英國終於退到第二位了。這對英國來說就是最大的收穫。”
在戰爭爆發之前,印度的第一優先考慮,是英國捲土重來,戰爭之後就變成眼睛盯著北方,盯住把自己不結盟運動領袖、第三世界國家盟主王冠打掉的鄰居。
當然,印度在不涉及到北方鄰居的時候,仍然對英國有防備之心。這也沒辦法,英國殖民過印度是事實,有這個事實,英國就是印度一直防備的物件,不可能從這個防備名單上清除。
艾倫威爾遜給出了一個相當樂觀的結論,但這個結論絕對不是事實。
大機率,印度遲早還會投入蘇聯懷抱的,蘇維埃百億補貼,英國可跟不起。
本質上他仍然是在做裱糊匠,貫徹著緩慢衰落的初衷,能延緩一天是一天,能延緩一年是一年,趁著還能撈好處的時候,一定要拿到足夠的好處。
“如果印度一敗塗地的話,其實已經可以做好,英國各大銀行接收印度富豪資產轉移的準備了。”艾倫威爾遜斌天憫人的道,“畢竟是前殖民地,我們不保護誰保護呢?”
“哇哦!”拉博·巴特勒的目光中貪婪一閃而過,“首相,我們總不能看著印度跌落深淵當中,一定意義上應該支援。”
國防大臣普羅富莫也馬上開口道,“美國和蘇聯估計會談的,兩個國家不會豁出去打核戰爭,而印度就不同了,最重要是沒有風險,我們介入進入可以隨時抽身離開。”
普羅富莫早已經成了蒙巴頓元帥的人,此時立刻開口表示要讓英國軍隊動一動,彰顯一下世界大國的軍威。
“大臣抓住了問題的核心,關鍵是沒風險。”艾倫威爾遜適時地開口幫腔。
“確實!”艾登見到國防大臣和外交大臣都這麼認為,一錘定音,這個表態標誌著英國已經在面臨抉擇的關鍵時刻,做出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