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美國的平權運動鬧的越來越厲害了。”艾倫威爾遜微微搖頭,衝著理查德·懷特道,“美國黑人的存在,給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現在英屬非洲還沒有獨立完畢,我們外交部也要小心把殖民地後遺症帶回本土。”
“常務次長,這確實是一個問題。”理查德·懷特也深有同感,一些平權運動的主張,確實聽起來非常令人難以接受。
殖民地後遺症存在於所有殖民國家,至少艾倫威爾遜的腦海中是沒例外的。
而他就是要把這個口子堵住,雖然這有些上了嫌人醜、過河拆橋的感覺。
可一看現在美國的平權運動,他還是覺得過河拆橋也不是不能接受。
就拿現在美國平權運動當中的受教育權來說,平權者的主張是,“誰成績好誰有權優先升學”對少數民族其實特指黑人、拉丁裔不公平,因此該“適當照顧”這些弱勢群體。糾正自美國建國以來種族,群體之間的歧視。
要改變以成績說話的標準,同等成績優先錄取黑人,這對絕大多數人自然是不公平的。後世美國在這點上自然是成功了,讓本就不怎麼樣的公立教育,徹底變成了幼兒園。
戰績會說謊戰線不會說謊,二十一世紀美國人的無知程度,其他國家都看得見。
理查德·懷特更想知道,艾倫威爾遜覺得,哪個族群會侵入英國本土,但只能旁敲側擊的詢問,不好意思過於表達對此的擔憂。
“以地理和人口增長來說,自然是黑非洲。”艾倫威爾遜想都不想的開口道,“中東方面英國的保護國通常人口不多,而東南亞那邊,馬來亞的土地承載還大得很。而且馬來亞和周邊的經濟已經拉開差距,當地人還不一定想移民呢?”
要是艾倫威爾遜想要遏制馬來亞的人口增長,就直接從房地產下手了。
新加坡的第二代就曾經說過,新加坡如果一味追求賬面上好看的統計資料,完全可以學香江炒房,最少能夠再把新加坡的資料提高一倍。
只不過新加坡完全沒這個必要這麼做罷了,新加坡本身就比周邊收入高得多。沒必要追求更高,卻沒有意義的數字。
隨著馬來亞的經濟繼續前行,城市化也即將完成,當地的人口增長會降下來的。到兩三千萬規模之後,就會步入緩慢增長的節奏中。
那個時候馬來亞就要多多從爪哇島上面找優越感了,時間還早,馬來亞不用過多擔心。
關鍵還的是黑人,英屬肯亞四十萬印度裔是一個定時炸彈,麥克米倫這個外交大臣在這件事上遲遲沒有動作,現在更沒那個心了。
到了必要的時候,艾倫威爾遜為了避免歷史重現,說不定要再次複製北羅德西亞舊事。死了也比湧入英國要好得多。
平權這種東西,艾倫威爾遜公平的說,它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傾向於少數族裔主體族群不滿意,不平權的話,美國確實又真的實行過奴隸制,種族隔離現在還存在,怎麼做都有人不滿意。
這種裡外不是人的過程必須要經歷,還不如把口子封住,別讓英國面對同樣的問題。
此時此刻,有需要艾倫威爾遜進行一番非常具有含金量,關於美國平權最終深遠影響的報告,送到內閣,算是為英國提前提一個醒。
這一份報告的中心思想是,一旦有少數族裔這種困境就是避免不了的,想要不像是今天的美國這麼兩難,只有保證本土不存在來自殖民地的移民。
這一份報告還把平權將殖民地問題掛鉤,一旦殖民地全部丟失,為了保持對傳統殖民地的影響力,可能會有人想開放一部分移民,收買殖民地的上層人士。這個尺度把握不住,就會造成移民湧入本土。
所以殖民地一定不能全部丟失,保留重要殖民地的存在,本身就是為本土做緩衝。離岸平衡還要持續,重要節點絕對不能撤軍。
如果非要最佳化英軍的全球佈置,非洲一定是最沒有價值的地方,可以首先進行最佳化。
藉著美國平權運動順便帶出來了殖民地問題,這一份報告上交,艾倫威爾遜才算是鬆了一口氣。他為什麼不斷對文化沙皇示好,就是希望避免美蘇心照不宣的同時對英國下刀。
非要撕吧一番的話,最好是一次來一個,來兩個英國肯定是扛不住。而蘇聯現在是夠不到太遠的地方,不代表以後也夠不到。
再過十年,沒準非洲遍地都是現在的剛果。勃列日涅夫百億補貼可不是鬧著玩的,全球進攻時期,蘇聯真是上百億上百億的往外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