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不能參與進去?尼赫魯不得不好好考慮一下,尼赫魯在印度的職位是總理兼外交部長,其實就和現在的英國首相艾登一模一樣,做著總理的工作管著外交的事情。
這些年來尼赫魯做的相當不錯,為此尼赫魯還專門留在了英聯邦當中,保持和英國傳統關係的同時,留在了英聯邦體系中享受紅利,這給了印度政治精英階層很大的自信,大國心態的種子自此萌芽。
尼赫魯也利用美國和蘇聯的拉攏走中間路線,這樣不敢說不說稱霸全球,但是起碼獨立自主,不再任人擺佈,合適的時候還想敲打一些不聽話的朋友,籠絡一批小弟,起碼南亞印度要說了算,最終夢想時建立一個大印度聯邦,而且在國際社會中還要有相當的存在感和話語權。
“總理先生,如果印度想要做中間路線的話,可能還需要英國維持相當實力才行。世界慢慢走向兩級格局當中,會排擠掉其他大國的影響力,如果英國和法國都無法抵抗的話,印度現在抵抗這種趨勢也很難。”
麥克米倫尤其強調了大國這個詞彙,艾倫威爾遜雖然在來之前提醒過他,但作為外交大臣,他也在外交領域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全都聽首相的。
這一次來訪本就是懷著拉攏印度支援英國的心,“如果印度能夠在伊朗問題上幫助英國一把,英國在解決伊朗石油危機之後,嘗試就果阿問題和葡萄牙好好談談,拿出來一個雙方都接受的方案,實在不行就制定一個路線圖,逐步將果阿移交給印度,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葡萄牙的利益應該得到保留。”
大國?尼赫魯不由的心馳神往,其實當今的印度在國際上左右逢源,並不是完全依賴於尼赫魯的外交到處蹭熱度,歸根究底還是經濟建設有了成果。
蘇聯的高歌猛進,為尼赫魯提供了後發國家崛起的樣本,印度開始了大踏步的走向發展的康莊大道。
透過第一個五年計劃,基本解決了吃飯問題,如增加糧食生產,抑制通脹,減少收入不平等等。
緊接著印度又釋出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則是解決可持續的吃飽問題,如提升國民收入水平、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發展國家基礎和關鍵工業。
現在亞洲的經濟體當中,印度是亞洲第二,和日本不相上下,刨除人均這個比較,印度不比日本差,為什麼要只算總量呢?因為北方的人口大國也只算總量。
如果印度可以在伊朗問題上支援英國,英國願意在伊朗危機結束之後,為了印度和葡萄牙創造一個談談的機會,這是好的方面,當然麥克米倫也發出了一些挾持的意味。
英屬肯亞有四十萬印度裔人口的存在,在非洲殖民體系出現鬆動的當下,這些印度裔的去留問題,已經被英國所注意到,麥克米倫暗示,一旦出現了流血事件,可能會對尼赫魯的政治聲望造成打擊。
好處是果阿問題英國願意創造一個溝通的橋樑,壞處是肯亞的印度裔會打擊尼赫魯的政治聲望,時間走到現在,英國固然是和日不落帝國時期沒法比,但仍然有六百多萬平方公里本土之外的領地存在,還處在變賣祖產套現的過程中,而不是已經到了結果。
留給了尼赫魯幾天時間好好想想,麥克米倫便前往班加羅爾,表彰英國企業對印度人生命安全的傑出貢獻去了。
幾天之後,在倫敦方面艾登和杜勒斯不歡而散的他同時,麥克米倫和尼赫魯共同宣佈英國和印度達成了一攬子促進彼此發展的協議,同時肯定了印度的國際地位,“世界未來的中心在亞洲,而亞洲的中心在印度,對很多看起來毫無關係的事務,印度也有表態的資格。”
不管是朝鮮戰爭,還是連帶著越南分治的日內瓦會議,印度都是參加過的,印度的國際地位由此可見一般,那麼這一次伊朗石油危機,印度也當然應該表態,這很合理。
在國內被艾登親自指導外交工作的麥克米倫,終於在印度這個前殖民地,找到了證明自己外交能力的機會。
伊朗石油危機的波及的國家,又多了一個,整個事件波及的國家越來越多,事情也變得越發的複雜,就在麥克米倫在印度取得成果的幾乎同時,英國外交部宣佈對蘇聯發出邀請,增進英國和蘇聯的文化交流。
杜勒斯訪問英國的結果竟然是這樣,華盛頓對此驚呼,老牌帝國主義不可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