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殖民地獨立那是真的獨立了,除了經貿和語言關係之外,英國沒留下什麼影響力。
法國殖民地可不同,法屬非洲獨立的國家,絕大多數都只是名義上的獨立。甚至在冷戰結束的初期,法國還在非洲有擴大法語區的動作,導致盧安達大屠殺的發生。
他也想要學習一下法國在保持前殖民地影響力上的先進經驗,英法的千年友誼,應該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這一次親身見證喀麥隆的獨立就是一次好機會。
雖然艾倫威爾遜已經儘量把殖民地的局面變成雙贏,但沒準這一次的學習之後就可以變成三贏呢,每個國家都有壓箱底的東西,英國絕對不能傲慢,這樣才能長遠乃至超出。
“有英國的配合,那是再好不過。”至少表面上,經過這一次艾登的訪問,英法關係得到了鞏固,加富爾將軍還是識大體的,對英國在喀麥隆問題上的協助表示歡迎。
艾倫威爾遜點頭,表示會回到倫敦一趟,隨後便去英屬喀麥隆處理這個問題。喀麥隆畢竟有一部分在英國手中,他現在要回去拿資料,看看喀麥隆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在獨立之前怎麼變現。
還要順便研究一下法國的礦業法,法屬非洲國家並不是全部都是,除了黃沙什麼都沒有的沙漠國家,喀麥隆的自然條件就挺不錯的,還因為幾內亞灣開發有了石油資源。
不過法屬非洲的國家,資源並不是他們自己的,那是法國人的,搞不明白法國礦業法,就找不到可以謀利的機會。
最近幾個月,世界外交領域風雲激盪,英國發動了外交上所有的能力,對伊朗以及後來捲入的德國重拳出擊,這種行為讓英國成了世界舞臺的焦點。
可惜這和外交大臣麥克米倫沒什麼關係,首相親自關心外交問題,外交大臣只能關心一些不太重要的外交問題,麥克米倫準備出去散散心,拿出來了艾倫威爾遜曾經制定訪問印度的計劃,準備出訪印度鞏固一下英印特殊關係。
剛回來的艾倫威爾遜得知了麥克米倫的想法,大為贊成道,“印度問題再怎麼重視都不為過,大臣願意關注這個問題,令人十分讚歎。”
“艾倫,你需要加入訪問名單當中麼?”麥克米倫頭一次見到常務次長這麼誇獎自己,態度稍緩詢問艾倫威爾遜是不是也要加入進來。
“呃,我非常想要去,可是喀麥隆獨立的問題,可能會對奈及利亞自治領造成影響。”艾倫威爾遜面帶為難之色,十分不甘的回答,“只能等待以後再有機會了。”
開什麼玩笑,去印度?艾倫威爾遜敢去世界上任何國家,除了印度。導致果阿問題的威爾遜線就差進印度教科書了,去了他成為第二個甘地的可能不是沒有。
他不去印度,不代表印度不重要,連美國都認識到印度的重要性。
美國出於與蘇聯爭奪影響、向南亞滲透和擴大自身利益又不至過多損傷美英關係等方面的考慮,對印度的態度經歷了從不甚關注到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從主要提供經濟技術援助擴大到包括軍事援助的過程,美國的外交政策隨著地區形勢和國際關係以及對自身利益考量的變化而變化。
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從來沒有平等地對待過印度,對印度的援助請求也很少滿足過,軍事援助往往有附加條件,在援印問題上更不願出頭,千方百計希望英國承擔主要責任。
在印度問題上,美國一般會選擇讓英國做出頭鳥和蘇聯對抗,在援助問題上也能躲就躲,美國畢竟不是蘇聯那種傻大哥,真能幹出來賠本賺吆喝的事。
“不過大臣,以我對印度的瞭解,這一次訪問大臣可能會面對幾個問題,其中有一個極為重要,不要上了尼赫魯的當。”艾倫威爾遜還是決定提醒一下麥克米倫,“關於北方邊界的問題,一旦表態將十分複雜。”
“這一點我很清楚。”麥克米倫點頭,英國曾經也對世界屋脊有野心,但那是建立在英屬印度是英國殖民地的基礎上,從印度獨立英國的態度就轉變了。
相反美國在世界屋脊的問題上,一直站在印度那邊,一九五一年英國還反對過美國在聯合國上對世界屋脊問題的提案,只是英國不是蘇聯,最後只是原則上反對。
“大臣的卓越外交經驗,自然是不需要我做出什麼提醒的。”既然這個問題不會成為問題,那麼就沒有其他問題了,艾倫威爾遜直接祝願麥克米倫的訪問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