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取捨問題,會耽誤馬來亞的發展。”艾倫威爾遜沉吟了一下回答道,“我是不希望英國陷入法國人的困境,尤其是現在有了抹平債務曙光的情況下,將軍。在取捨這個問題上,別說是現在,就算是一百年前我們面對中國也是很謹慎的。”
這麼說可能站著說話不腰疼,可這是一個事實,把殖民時代英國爆錘的國家列出來一張表,清朝在這個列表當中算是很輕微的。
有人會以祖魯人活著阿富汗人對英軍造成的損失反駁,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戰爭目的是不同的,英國最終把祖魯人的領地變成了殖民地,還割了阿富汗將近一半的領土,卻最終也沒對清朝怎麼樣。
因為面對祖魯人活著阿富汗人的時候,就算是受到了再大的損失,英國仍然認為這個損失是可見的,最終敵人不管如何反抗,英國都願意接受付出代價達成目的。
這和英軍進攻清朝的時候不同,英軍對清軍的作戰目標,從來都是迫使清朝屈服,一旦清朝服軟英國就會借坡下驢,簽訂條約撤軍,而不是選擇擴大戰爭。
這個區別就在於,清朝在當時世界上獨一份的人口規模,一旦戰爭範圍和規模失去控制,英國所有數學家加在一起,也算不出來英國到底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達成目的。
也就是說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一直和清朝打的是計劃內的戰爭,英軍不會深入內陸,打下一些沿海或者帝都那樣的近海城市立威,就等著和清朝談判。
所以為何都到了二十世紀,八國聯軍剛開始還氣勢洶洶,但到了帝都之後,就不在朝著內陸進發呢。這是同樣的原因,如果是面對阿富汗那樣的國家,八國聯軍是絕對不會退縮的。
比爾頓將軍是軍人,水平怎麼樣先不說,他能夠聽明白艾倫威爾遜所說的取捨問題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英國可以在進攻阿根廷和進攻蘇聯之間選一個。
就算是阿根廷全員德軍水平,英國想捶阿根廷也毫不費力。蘇聯就算真的是被自由世界宣傳中除了人海戰術啥都不會,也能錘死英國,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其實我也在猶豫,這樣,我們先聽聽內閣的意見,仰光方面也向倫敦發出請求了。”比爾頓將軍沉吟了一下,表示自己並不是像艾倫威爾遜想的那樣,堅決支援軍事行動。
法國現在同樣在東南亞森林當中的困境,他也並不是看不見,對軍事行動還是有疑慮的。
“我覺得首相是不會進行軍事冒險的!”艾倫威爾遜深知艾德禮首相最看重什麼,現有的殖民地首相當然不希望在自己任內丟失,但對已經丟失的殖民地,艾德禮已經沒多大興趣了。
得到了比爾頓將軍的態度,艾倫威爾遜算是徹底放了心,緬甸人處理緬甸的事很合理。實在不行按照歷史,讓中國過來剿匪也是一個辦法。
不過艾倫威爾遜倒是沒有說出口,中國現在畢竟是自由世界的敵對陣營大將。基本的敵我識別,他還是有這個認識的。
那麼現在對仰光求助的裝聾作啞已經是大機率事件,艾倫威爾遜就繼續行走世間,弘揚真善美,關愛第三世界,準確說是韓國的兒童了。
關於英屬馬來亞的民族政策,艾倫威爾遜就是簡單的二元區分,只區分華人和馬來人。外來人口只要不算是馬來人,全部歸為華人當中。
所以這些打著歐洲紅十字會名義救助的韓國孩童,當然也會被歸於華人當中。不然呢?難道他還要找韓國人進行韓語教育?那不是提高培養成本麼?
這些蒙巴頓集團透過紅十字會資助的孩子,也被安排在東馬的沙撈越居住。從小以後世韓國人很熟悉的財閥模式培養。
“這些孩子稍大一些,就要進行實戰訓練,以後清獄的行刑人就他們當中挑選了。”
在沙撈越從前是關押日軍戰俘的營地當中,艾倫威爾遜陪著妻子進來,對剛剛被救助的韓國孩子表達善意。
這些有些瘦弱,怯生生的男女孩童,帶著遊離的眼神偷看這些長相不同的歐洲人,不知道她們未來的生活軌跡已經被規劃好了。
“你讓她們殺人?”帕梅拉蒙巴頓有些錯愕,但還是控制住了音量輕聲道,“至於到這一步麼?還是你覺得,要應對一些滲透作戰,所以才收養他們?”
“各種原因都有一點!”艾倫威爾遜雙手插兜,帶著偽善的笑容道,“為康采恩集團工作,難道還委屈他們了麼?”
“我就是覺得不安,這些孩子長大了會聽我們的話麼?”帕梅拉蒙巴頓有些憂鬱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