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那些騎在馬背上耀武揚威的“敵人們”,他摘下了自己後背上的長矛,然後用雙手握緊了它。
這場發生於午夜林間的血戰,便於此時徹底畫上了句號。
對於帝國一方而言,這毋庸置疑的是一場繼北海戰爭以來的又一次慘敗。
但要是從普魯斯叛軍,即萊茵王國獲得戰果的角度上來考慮,他們又輸的沒這麼徹底。
此戰,帝國直接折損了三千名步兵,而萊茵王國一方損失的輕騎兵不過區區數十人。
而從戰略上的角度考慮,帝國在北方的軍隊已經徹底被分割成了都沒有單獨擊敗萊茵王國騎兵的兩個完全不可能相連結的部分,即,北境的軍隊再度下降到了不足萬人的程度,而處於守城狀態下的海城堡駐軍另外還有四千人。
他們在總數上依舊佔據巨大的優勢,但因為普魯斯的戰術,使得他們之前的聯絡已經不復存在了。
但普魯斯也失去了一個直接獲取勝利的絕佳機會。
因為他的武斷認知,他直接放走了原本有可能直接活捉的佩里斯。
而現在,佩里斯和他的親衛隊,以及另外的一些將軍,農夫,他們已經好像是一盤沙子一樣的散落到了北地的各個角落之中。
前往海城堡的軍道的確是只有這麼一條。
但從北方南下往阿巴斯奇亞的商路卻不止有一個。
一支幾十個人,或者是百數人的隊伍,沿著這樣的小徑一路走下去,似乎又顯得很容易。
與大普魯斯皇帝的軍事結構不同,普魯斯王國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與帝國大局發展方向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諾丁皇帝大肆分封土地,然後在大量的真空地帶建立起一個個的封建農莊,或者是地方強權的時候,普魯斯卻因為某些原因不願意放棄自己手中已經到手的軍權和土地。
只是為了確保自己的邊疆不被諾丁侵佔太多,分封了幾個在文化上與萊茵更相似的中等規模的部落酋長,任命他們為僅次於國王的“公爵”,協助他管理萊茵王國的外交,商業等事務。
但更多的小部落和那些擁有少量農奴的小奴隸主卻沒有被他派遣出去管理各處的土地。
而是用一隻龐大的軍隊,將他們牢牢的束縛在了自己的首都附近。
這些人名義上也算他普魯斯的封臣,但實際上更像是他的奴僕。
他們所生產出來的一切東西,全部都右普魯斯一人統一調配,甚至包括什麼人應該從事什麼職業,也是他一人說了算。
這就好像是在這個封建體系的王國中,他一人還在經營一個巨大的奴隸制古典王國一般。
而他也強制命令所有計程車兵和騎士都只向他一人效忠,他是王國的國王,但同時也是軍隊唯一的領袖。
依靠這種制度,普魯斯雖然只有一個王國,但卻在背刺的條件下,擊敗了擁有三個王國的佩里斯。
在一些人的有意傳播下,這條神秘的訊息傳播到了阿巴斯奇亞。
一名真正的王者將會從北方降生,他擁有強大的軍隊和崇高的威嚴。